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妇人大全良方》崩漏证治探析
2022-05-07 11:50  

邓柏龄 刘红宁 严景妍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摘要]通过整理旴江医家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月经生理病理的学术思想,探析崩漏的诊治特色,并以医案一则展示陈自明在崩漏治疗时的灵活化裁。

    陈自明,字良甫,属今江西临川人,南宋医学家,游学四方,博取众家之长,注重临床疗效,著有我国现存古代最完善的妇科专著《妇人大全良 方》。全书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等 8 门,共 24 卷,书中说道:凡医妇人,先需调经,故以为初1。调经门为九门之首, 在月经病中,又以崩漏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故欲在旴江医家陈自明治疗崩漏中寻求特色论治思想 以指导临床实践。若劳伤经脉,冲任气虚,故不能制约经血,令月水不断也。124 经血点滴不尽, 病势缓病程长为漏;经血来势凶猛不止,病势急病程较短为崩,两者常常互见,故称之为崩漏。

1 陈自明对月经的生理病理概述

    欲对崩漏进行深入探讨,要先掌握女子月经生理病理特点。陈自明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妇人以血为本,气血宣行,其神自清1,血是女子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月经的生成又以肝、肾、脾胃、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肾中精气盛天癸盈,女子胞宫受天癸的调节而发育成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源源不断滋养胞宫;肝脏藏血,主疏泄,调节经血的泄溢;冲任与月经的关系以《内经》中女性生理学术观点为基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气全盛,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1,成为月经。故其来必以月,太过不及皆为不调1,此点强调月经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如果不循常规,则发生月经病;书中又将月经病分为: 月水不调、月水不通、室女经闭、月水不利、月水不断、暴崩下血不止等。经者常候,谓候其一身阴阳之愆伏,知其安危1以阴阳为月经病的总纲,人体阴阳失调会导致月经病的发生。陈自明对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内因劳伤气血令致体 虚,脏腑虚损,损于冲任之脉,伤手太阴、少阴之经, 渐而月经病生。因冲任之脉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 手少阳小肠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上主乳汁,在下主月水。妇人月水不通,或因醉饱入房,或因劳役过度 ,或因吐血失血,但滋其化源,其经自通1肝肾同源,醉后入房损伤肝肾,血气枯竭于内;又有病本在胃,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使津液不生气血故也1。脾胃化生气血,滋养全身脏腑,充养胞宫,脾胃虚衰,气血不生则无源滋养胞宫;又脾不统血,经血泄溢失司也能导致月经病。妇女以血为本,血生化于脾胃,藏于肝,肝脾二脏是月经的化源。总而言之:以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为月经的调节中枢,月经化源为脾主,月经疏泄之机为肝,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胞宫的正常功能。陈氏在外因尤重视风冷之气对胞宫的影响,风冷之气伤及冲任及手太阳手少阴心之经,偏于冷则壅滞, 血结于内;偏于风则易动,经血疏泄太过于外。

2 陈自明对崩漏证治的见解

    现代学者对崩漏的形成有仁智之见,大多数学者认为崩漏的形成与肾气虚实关系最密切2。陈氏认为崩漏的病机可以按虚实寒热为纲领分类指导辨证用药,虚者分为冲任虚损、脾胃虚弱、肝肾虚衰;实者分为寒热邪气滞于子脏、淤血阻滞,然虚实常常相兼为病,现将陈氏对崩漏证治的独特见解一一叙述于下。

2.1 寒热失调,实邪致崩漏证治 冷热调和,冲任之气盛,则月经规律。陈氏提出此因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冲任不调,此非虚弱,盖邪气伏留,滞于血海,譬如有积之人,下利不定,有所去即愈。”[1] 崩漏的产生不仅是冲任虚损,也可因邪气留恋于胞宫,此时犹如下利之人,邪不去则病不除。这于冲任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恰恰相反,辩证时应该详细辩识,经血时行时止,或淋漓不断,偶感腹痛,脉沉细。方用牡丹丸,方中药用牡丹皮、葶苈子、虻虫、大黄、厚朴与细辛、吴茱萸、椒目等配伍,又有人参、当归等,寒温并用,祛除胞中邪气,兼以补虚,使邪去崩漏自止。

2.2 积瘀之血,凝成窠臼致崩证治 陈氏推崇张生道对于崩漏易生瘀的学术思想,有云:“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1]认为崩漏乃为血不归经,不循常道之血留于胞宫,病理之产物瘀血成为新的致崩漏之因,加重崩漏的进一步发展。若崩漏日久,气血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转成气血血瘀,瘀血更重,最后凝成窠臼,成血瘀崩漏证。证见经血晦暗伴有血块,伴有腹痛,入夜加剧,重者舌质紫暗有瘀点淤斑,脉沉涩。瘀血在则新血不生,陈氏主张初时不应用收涩之药,用则会加重瘀血留滞胞宫,加重病情,提倡先用五积散加醋煎,服一二剂轻去瘀血,后可服灵脂散和顺气药,使在胞宫之虚血去,以达去故生新之效。临床证见瘀阻胞宫致血不归经而崩漏不止时,详细辩证,根据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的原则,灵活选择攻积散邪,活血化瘀的治法,达到瘀去不伤正而崩漏止的目的。

2.3 为热所乘,攻伤冲任致崩证治 陈氏认为阳搏于阴,热伤胞宫是崩漏发生的重要病因,“血得热则流散,譬如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1]。热能散能动,血有热则妄行,犹如天气炎热,经血有热则下行致崩,证见:经量过多,颜色鲜明,得温则烦躁,甚则昏闷,脉洪大。方用,金华散。小蓟汤方中小蓟茎叶凉血止血,生地黄滋阴凉血,此两味药凉血止血,白术健脾运使脾旺生血,三药相合共收滋阴凉血止崩之效;气热则血热,治血先治气, 金华散方中方用石膏,丹皮、瞿麦,石膏善清肺、胃、三焦气分之热,瞿麦导热从小便而出。丹皮能清营凉血止血。投上药,气血分之热清,则血循经行, 热去血海宁静。

2.4 阳虚生寒,冲任不固致崩证治 血崩之疾,也有阴阳冷热之不同,陈氏治疗一妇人崩漏暴下,用诸温热药如姜、桂、附子等,服之即愈。由此知崩漏日久,血为气之母,气随血耗,热随血泻,而为脾肾虚寒。崩漏的发生可由阳虚生寒,阳虚固涩作用减弱,经血过度排出成为崩漏。切不可用寒凉之药,更伤肾阳,断绝生命之化源。应以助阳来激发阴的功能,用温热之药使阳气旺盛,温补脾肾,冲任通盛,崩漏之血,才有回转之机。

2.5 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崩证治 陈氏对于风与崩漏的关系有独特见解,认为“然风为动物,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令崩中漏下”[1]。风为百病之长,其性易动,若冲任已虚,风邪乘虚而犯,血随风动则发为崩漏。证见:经血量大,连日不止, 脉浮而大。脉浮而大此为风伤血,陈氏独创单方药以止崩,如荆芥散、独圣散、五灵脂散,以上药皆是祛风药,风去则血止,此法为多位后世医家使用。

2.6 脾胃虚弱,冲任失固致崩证治 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无论是月经病、妊娠病, 还是产后诸病,陈氏均强调理脾胃为主,而兼及心肺肾诸脏[3],脾主统血,统摄血液不溢出脉外,脾胃虚弱,气虚经血不固成为崩漏,证见:月水不断, 面色萎黄,四肢瘦弱,心神虚烦,饮食减少,舌边有齿痕,脉濡缓。法应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禹余粮丸、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3 崩漏病例

    一妇人面黄或赤,觉腰间或脐下作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经行即发寒热,两肋如束,血涌如崩[4]。病案分析:患者血涌如崩,面色黄,四肢困倦为脾胃虚弱,又脾胃虚弱易有湿邪为患,湿邪趋下,侵犯腰带,则感两肋如束;面色赤,烦热不安, 经行即发寒热为元气下陷,相火妄动,辩为脾胃亏虚,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所致崩漏。方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芍药、炒黑黄柏,补中益气汤健脾补中,益气除烦,患者经量崩下不止,可见血海有风邪,加防风以祛风,感腰间或脐下座痛,用芍药缓急止痛,炒黑黄柏去下焦隐伏之相火,间以归脾汤调补,健脾养血,补气养心,而血始归经。

    综上所述,《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对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崩漏的病机辨证用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值得后世医家深入学习,反复挖掘其中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自明 . 妇人大全良方 [M]. 刘洋校注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8-28

2]曾庆华 . 中医眼科学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4:201-202.

3]陈丽云 .《妇人大全良方》妇科疾病诊治特色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5, 19(3):13-15.

4]陈自明 . 妇人大全良方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1:43.

(本文刊已《江西中医药》2021年第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