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痈疽诊治思路探讨
2022-11-25 14:17  

欧阳彦楚 欧阳厚淦 陈俊贤 吴慧婷 崔田田 易岚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摘要:旴江医学出自江西抚河流域,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良医辈出,著述颇丰,医学精髓经大量临床实践而不断得到升华,为后世医家提供宝贵的诊疗经验与理论指导。鉴于此,文章拟就其代表人物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中痈疽一证的诊治方法进行初步的探析,从龚廷贤对该证的认识、诊疗特色及理法方药入手,阐述其对常见痈疽肿毒的具体治则治法,以期整理总结龚廷贤有关痈疽治疗的中医思维及临床经验,为现代痈疽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从而丰富中医外科诊治的内容。

关键词:龚廷贤;万病回春;痈疽;诊治


龚廷贤,明代医家,江西金溪人。出身名医世家,有“医学状元”之美誉[1],通晓医理,临证思路清晰,善于从临床治疗中总结经验,在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上也造诣颇高,毕其一生之经验著述20余本医学著作,其中《万病回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日本汉方制药的主要依据来源。

对于痈疽的认识,我国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见解。如《刘涓子鬼遗方》认为气滞血瘀、热盛肉腐乃痈疽病机特点,治疗方法根据三期分型为消补托[2]。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提出痈疽之源在毒,之位在心,重视以灸法治之[3]。明代医家陈实功认识到气血脏腑的病变直接影响痈疽的发展,提倡内外兼治并重视从脾胃治之[4]。而龚廷贤则在历代医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痈者,壅也;疽者,沮也”[5]577,即痈疽有壅塞之意,病机关键为气血不荣、情志失和、饮食不节、寒热失调,导致脏腑之气郁滞不得发,凝于体内而生痈疽[6]486。笔者就其所著《万病回春》卷八中痈疽一病的诊疗特色及初、中、后三期的治疗方法进行简要探析。

1 诊疗特色

1.1 辨脉象明治法 《万病回春》卷八痈疽开篇便论脉象,可见龚廷贤诊病,提倡辨病先辨脉,脉象在疾病诊断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以痈疽病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脉象为据做出治法治则的判断[7]。痈疽一病,多以数脉为基础,阳证脉浮阴证脉沉;若出现浮数脉而无热象体征,为寒邪入侵;病程渐进且出现洪数脉,是溃脓的征兆。根据脉象,再随证治之,如禁用内消法的是滑实或紧促脉,扶正托里之法适用于虚、濡、迟、芤、涩及微脉;长缓脉治疗较易,短散脉则是危象,难以治愈;若见结代脉,病况凶险,甚者必死无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龚廷贤对痈疽可能出现的脉象已了然于胸,何种脉象会伴随何种表征也早已明确,治疗方法也可依据脉象得出,以脉诊为基础,四诊合参,对后世痈疽的治疗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2 内、外、灸法治之 所谓经之传变病之表里,龚廷贤治痈疽,重视辨证论治,明确六经传变,根据患者正气的强弱,视其虚实表里的不同而具体采用内、外、灸法。以内治法为例,龚廷贤收集了若干名方,如可治一切恶疮的千金漏芦汤;可使痈疽疮疖未成者速败、已成者速溃的千金内托散;痈疡溃后,气血亏损以致缠绵难愈的八珍汤等。而外治之方更有奇效,譬如竹筒吸毒方,选用长一至二寸的苦竹节,刮去外层青皮后根据疮疡的大小削至纸张厚度,与白蒺藜、苍术、乌桕皮、白厚朴同煎,待水将干,即将竹筒取出按于疮上,竹筒便自粘于疮上,待竹筒冷却以手拨去,一如前法继续煎煮操作,脓液便自动吸入竹筒内,即愈,与现代临床西医学的手术排脓方法如出一辙,效用可见一斑,值得借鉴。龚廷贤提出:“疮初出至七日皆可灸”[5]579,其善用灸法,以热敏感及痛感来判断病情深浅及治疗效果。对于初觉患痈疽发背,采用“隔蒜灸”,且要早觉早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6]488,于患处直接施灸,增强拔毒之力。

1.3 以五善七恶预知病后凶险 龚廷贤对痈疽之预后阐有五善七恶之理论。此五善指: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肿散脓溃、水鲜不臭、神采清明[6]495。出现此类情况说明病邪尚表浅,体质平和,精神尚可,只要起居饮食规律,察其虚实寒热对症用药,不日便可痊愈且愈后可观。疮毒攻入脏腑易产生变证,在迁延中气血逐渐耗损,以致出现一系列脏腑虚弱证候,便可见七恶之危象:大渴大热、二便失利为一恶;脓血破溃、肿痛败臭为二恶;目视不正、目精紧小、白精目赤为三恶;喘粗气短、恍惚倦怠为四恶;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为五恶;饮食难入服药而呕、食不知味为六恶;声音嘶哑、鼻青唇赤、面肢浮肿为七恶[6]495

出现此恶症的原因为阴阳气血失调,瘀毒凝滞,损伤根本,故难治。五善中若有三善则为吉象,易疗且易痊复,七恶中见四恶则为凶险之象且沉涩难疗易转为他病而危剧。未病先防,已病防传,预后调养,了解疾病的大致走向才能更好地治疗,这就是《万病回春》的出彩之处。

1.4 勇于创新,疗法独特 龚廷贤不拘泥于普通的用药方式,独创一套独特疗法及特殊配伍。如外用方神功散(川乌、川黄柏),原文提到:“上为细末,用唾调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候药干,用淘米水时常润湿”[6]491。原方两味除湿之药,看似效用平淡,因其特殊配伍,使得神功散方如其名,可治疗一切疔毒并瘰疬。龚廷贤师古而不泥古,不拘一格的用药方式值得后世参考。又如内服方之荆芥败毒散,在服药方式与时间上与他方有所区别,根据疮疡所在部位区别出“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6]489。使用神仙排脓散治疗恶疮毒、风毒时,龚廷贤嘱咐用药期间应怀诚心,且避见妇人、鸡犬,药物不能多煮久放。此法强调的是身心统一,调控精神状态,重视情志护理,与《黄帝内经》“治神”的思想不谋而合。龚廷贤治法灵活新颖是建立在洞悉病情的基础上,能给我们带来可贵的临床思维启示。

2 具体分期治疗

2.1 痈疽初起——通散解 肿疡初起,龚廷贤最常用疏通、发散及和解之法。其言疮疡之处肿痛较甚,且大渴大热、大便闭结,此是邪气在里,应采用疏通之法;若患处红肿热痛伴寒热往来,此是邪气在表,宜用发散之法;若焮红肿痛难以忍受,此为郁于经络,宜用和解之法。痈疽初起,火热甚之,卫表壅遏,治宜解表散邪,清火散热。如荆防败毒散治疗痈疽疔肿、发背乳痈初起,症状常见:憎寒壮热,头痛拘急,服一至二剂便可通散壅毒[6]489。该方中诸药相配将恶毒尽皆发散,肿痛立消。千金漏芦汤治壮人一切恶疮肿毒初起,见恶寒头痛、四肢急重、坐卧不安、烦渴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火热壅滞表里之症,方用大黄、枳实、芒硝通腑解毒,黄芩、连翘、升麻泻火燥湿,漏芦、白蔹消痈排脓,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和营,诸药配伍使得火热之毒从大便而去。而外用之法,龚廷贤则采用隔蒜灸:将大蒜切成约三个铜钱叠起的厚度,放于艾柱点燃的一头,置于肿疡处,待艾柱燃至剩三分之一,再换一蒜片[6]488,此类灸法,累试累效,治疗痈疽发背初生,使人体经络通畅,毒气不滞,循经络而出,而不攻于内。

2.2 痈疽脓成——排攻泻  排乃消痈排脓,攻乃攻积荡涤,泻乃泻火通下。中期脓已成,病机特点是热盛肉腐,邪已入里,治宜解毒排脓,消痈散结。如真人夺命饮在疮疡成脓后将溃未溃时服用最佳,方中穿山甲、赤芍、乳香、没药、皂角刺散瘀透脓溃坚,赤芍、白芷、防风使热毒从外而解,贝母、天花粉、金银花散结消肿,陈皮、归尾消胀活血,该方以酒煎服,后再饮酒三五杯,助热毒消解,脓消而痛止。再如神仙排脓散,该方重用大黄为君,泻下攻积,解毒消痈,无坚不破,更与穿山甲、沉香、乳香、没药、白芷配伍,使脓血悉数从大便排出,荡涤之力非壮实之人不可承受,虚人当忌之。其攻毒之力太强,故正气强盛之人用量最多也不能超过三钱,正气不足者二钱半足矣[6]493。龚廷贤善以简要配伍来激发药效,如神功散,治痈疽发背已成未成都有神效。方中大热之川乌破积聚之物攻积排脓,苦寒之川黄柏泻痈疽之热毒,一寒一热相配攻泻兼施。再看芙蓉膏(芙蓉叶、黄荆子):治疗发背痈疽,不管脓液已溃未溃,敷上立即消散,肿痛立止[6]493,只需两味药便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3 痈疽溃后——托扶补 痈疽溃后,气血渐伤而余邪未清,若调养不足或攻伐太过,易致元气虚损,累及脏腑而生恶症,其治则为托里生肌,扶助正气,补益气血。龚廷贤谓“王道之剂”千金内托散:活血匀气,调胃补虚,祛散风邪,驱避秽气[6]494。方中人参补气、黄芪生肌,当归、川芎活血行气,防风、桔梗、白芷散寒排脓;薄荷、金银花祛风解毒清余热,全方共奏扶本托毒外出之功。脾主身之肌肉,若疮疡日久,耗损脾胃,肌肉不生,难以收敛,可用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或因攻伐太过肿痛消散后难以收敛[6]498。若脓液清稀如水且疮口久不能愈,以致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其余脏腑亦无生气,此时可用八珍汤补益脾胃,以资化生气血,助疮口收敛。若疮疡脓溃变生寒象恶症,宜用托里温中汤,此方适于患者素体阳虚,因攻伐太过致胃气脱陷、肠鸣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聩[6]498。因痈疽日久寒陷于内,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温阳,益智仁、丁香、茴香、沉香散寒,木香、陈皮内攻疮疡之毒气,诸药相配使阳气得旺,温煦日久之寒,以助邪毒出外,正气得复。

3 小结

龚廷贤精研医术数载,在外科诊治中造诣颇深,从该书中可看出龚廷贤对于痈疽治疗的丰富经验,也有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作为理论支撑,提出了痈疽治疗的独特理念,记载了多种切实可用的方药和治法,痈疽初期重视消散之法,成痈期重视攻排之法,溃脓期重视托补之法,根据痈疽的临床分期走向辨证治疗,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整体中思局部,局部中谋整体,治疗方法灵活多变,善于三因治宜,并在临床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与传统治疗相比,龚廷贤注重内外结合,并以三期为基础展开治疗,创新之处在于龚廷贤对脉象有着独到见解,形成了辨脉为先、内外合治、知常达变、灵活遣方用药、预知病后凶险的治疗特色与临床风格。龚廷贤的外科痈疽治疗理论及方法,自成一派,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所记载的辨治经验依然值得探究与学习。笔者简要的归纳总结,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世学者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使旴江医学得到充分发扬。

参考文献

[1]李丛,罗侨.旴江医家龚廷贤崩漏证治特色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846-3848

[2]陆玲,任威铭,吴承艳,等.《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8)1062-1064

[3]王风云,陈明岭.从《外科精要》浅谈痈疽[J].四川中医,201230(10)27-28

[4]沃立科,楼丽华.《外科正宗》诊治述要[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6)408-409

[5]·龚廷贤.寿世保元[M].鲁兆麟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77-590

[6]·龚廷贤.万病回春[M].朱广仁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86-499

[7]王萍,何晓晖,杨光华.论旴江医学对中医外科学发展的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4):32-34

(本文刊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第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