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融合地方医学文化的中医本科生教学模式研究——以旴江医学为例
2021-03-10 14:25  

李丛**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摘要:以江西旴江医学为例,探讨将中医地方医学文化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和教育理念融合到当代中医本科教学当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意义。

关键词:旴江医学;中医高等教育;地方医学文化;医学流派;本科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中医本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人才的数量持续增长,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医科班学生的中医思维薄弱、信念动摇、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少人文情怀等,常常引发有识之士的忧虑。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中医流派,是由于地方文化、师承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医学群体和派别,最直接地反映了各种地方医学文化。可以说,中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流派的发展史。因此,将地方医学流派所反映的医学文化融合到中医本科教学中,有望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以江西旴江医学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1 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教育的关系

几千年来,中医学术流派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鲜明特色和蓬勃生机。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学术思想丰富、临床疗效卓著的医学大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深入开展中医流派研究,可以有效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中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可以有效保持中医流派在新时期的特色和优势[1]

1.1 医学教育促进医学流派的形成

医学流派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一方面与人们因生活方式、知识背景不同对疾病认知方式不同有关,另一方面更受到医学教育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古代医学教育的局限性息息相关。在现代学院教育出现之前,中医教育以个人之间师承授受为主。随着一个学术流派的奠基人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形成广泛而稳定的弟子群体。弟子的学习内容、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无疑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和教育。李杲弟子自然注重脾胃的生理、病理,擅长脾胃病诊治;朱丹溪弟子自然认同阳有余阴不足”“凡动皆属于火。嫡系门人如此,私淑的同行,也不免受学派权威影响,采用其学说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个人临床诊治方面[2]

1.2 医学流派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稳步实施,医学流派的特色经验和理论学说已经逐渐走进中医药知识课堂,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中医学流派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充实着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医疗技术及教育水平。中医流派的传承模式和教育理念还可以和当代中医院校的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激励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

2 旴江医学对中医本科教学的影响

旴江医学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学术贡献卓著, 与新安医学、孟河医学、岭南医学并称我国四大地方医学流派。将旴江医学融入到中医本科教学当中,可促进教学,提高培养质量。

2.1 理论教学

2.1.1 中医思维的建立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等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课,授课对象普遍为刚从中学升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加上中医学具有整体思维、哲学辨证特性,与中学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有差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这门课时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课程和学生特点,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是建立起中医思维。而中医思维的建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地方医学流派,是对特定地域医家的特点进行整体概括,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深深扎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沃土。

旴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孕育滋养。旴江流域环境优越、物产丰富、人物杰出。旴江两岸自古盛行的宗教文化、书文化、戏文化、酒文化、稻文化、茶文化等等,都对旴江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各县自古崇尚诗书,重视教育,乐读书而好文辞。自宋代开始,旴江各地书院建设的数量及质量都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儒学教育的发达大大推动了当地儒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南宋陈自明,元代危亦林,明代龚廷贤、李梴,清代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祝星霞等均是由儒入医。同时,旴江流域也是道教、佛教几大祖庭所在,浓厚的佛道文化也蕴育出了龚居中、喻嘉言等极富特色的道医、佛医。而戏曲文化的盛行使旴江喉科的发展直到今天仍走在全国前列。酒文化、稻文化、茶文化也在旴江代表医家的用药、制药当中得到充分体现[3]

2.1.2 中医理论的理解 中医本科大多理科招生,学生接受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思维方法训练, 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是一个功能单位,“脾升胃降”等强调的是脏腑气机,而学生容易和解剖结构相对应,以至难以认同。即便死记硬背下来了,也往往理解不了,进而影响临床知识的学习。

旴江医家对中医理论多有传承创新。他们的学说可以很好帮助后学加深理解。李梴编撰《医学入门》,其中“脏腑”一节分“总论”与“条分”两部分,总论汇集脏腑功能、主病、数目等各家看法,并进行分析;条分则对各脏腑的功能、解剖、病变、用药、养生注意点进行了说明 ,使脏腑理论与临床结合更加紧密也更加系统化。李梴还将解剖之心与主神明之心明确分开,可以帮助入门学习者正确认识“心主神明”。中医脏腑关系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至今仍有不少争议。李梴从“胆主火之游行”“主荣卫之运行”立论,阐发胆对其他脏腑的调节作用,具有独到之处,给人以启示。中医还有脏腑表里相合理论,如心和小肠相表里、肺和大肠相表里、肾和膀胱相表里等。李梴在此基础上提出“脏腑别通”,即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这些新观点拓展了后世对脏腑联系的认知。

再如对于小儿体质的认识,一般多认识到“纯阳之体”“脏腑柔弱”“脾脏多弱”等。明代万全在前人基础上对小儿体质作了更高度的概括:“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余,肺脏娇嫩。”[4]

2.2 临床教学

中医本科教学后期,学生要从课堂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轮转实习,一般实行临床带教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普遍存在心理适应期,通常感到所学知识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情况。帮助学生培养临证思维、增强应变能力是中医本科教学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结合地方医学流派当中的医案进行临床教学“预热”,可以弥补临床环节薄弱的不足,加深学生对于所学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和讲解医案,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医理论的原则性与临床施治的灵活性。

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为旴江代表医家, 他们的代表作中不乏医案专著,如喻嘉言的《寓意草》、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李铎的《医案偶存》、易思兰的《易氏医案》等,同时在综合性著作中也有丰富的医案内容,如龚廷贤《万病回春》等。这些医案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疑难重症。

面对一些病机复杂多样、症状变化莫测、病程发展迅速的急危重症,旴江医家也能从容不迫依法用药。谢星焕《得心集医案》中有一中风医案。患者忽然倒地不起,眼上翻口噤不开,双手握拳,半天才醒,不久又复发。别的医生判断为痰火阻窍, 用大黄、桃仁、菖蒲、槟榔一类的药,半个月没有疗效。谢氏依据症状,认可是胎痫血虚有热,用四物汤加黄芩、半夏。之后,患者突然病情变化,出现谵语、循衣摸床等症状,情况危急。谢氏处变不惊,认为这只是肝血虚燥导致神魂不安,开了一些安神收魂的药,使患者转危为安。最后患者足月生产,母子平安一些临床常见病,如牙痛,由于患者年龄、体质、生活居处环境各异,所涉及的脏腑广,故临床病机多寒热虚实夹杂,不认真辨证,容易出现失治误治。易思兰的《易氏医案》中记载一中年牙痛患者,每于房劳时候出现,热汤凉水难以下咽,生气恼怒时也会出现牙痛,反复发作 10 余年。10 年后病情加重,每次牙痛持续 3-5,曾服用补肾丸、清胃饮,均无效果。牙痛一般从胃火、肾虚论治,易氏却根据脉象辨为肾经火邪,用滋肾饮(黄柏、青盐、升麻)治疗,效果显著[6]

2.3 医德医风

中医学自古以来主张医为仁术,强调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唐代孙思邈作大医精诚论,从为医的各个方面对医德进行了阐述,成为后世医家的行为准则。旴江医家继承了济世救人的传统医德,并有所发扬。旴江代表医著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精辟论述。如李梴《医学入门》认为医生关乎性命,不是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的人不能学医。喻嘉言《医门法律》对庸医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的恶劣行径进行了斥责。提出,为医者要爱病人胜过爱自己,化我身为病身,为了病人可以肝脑涂地。在喻氏的医案著作《寓意草》当中,记载了很多他亲自为病人煎药,为病人彻夜不眠的案例。

谢星焕在南城、金溪行医 40 余载,患者求治, 从不推辞,不论白天黑夜、路途远近,一心赴救。每到夏秋季节都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用于救济,受益者不计其数。

近代名医姚国美抗战时期在庐山疗养,抱病坚持出诊。凡有无钱买药者,就在处方注明“药费请记我的账”,每月记账金额高达一、二百银元。后又在九江搭棚振灾救疾7

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力后备军,必须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兼有良好的医学道德。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患关系的紧张,医学生医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医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教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将地方医学文化当中丰富的医德故事融入于课程当中,能打破枯燥的说教模式,提高医德教育质量。

3 小结

教育部曾提出高等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中医学有别于现代主流医学。由于所招学生多为理科生,加上科学主义盛行,中医学生又同时学习西医科目,这使学生容易混肴中西医概念,甚至降低对中医的信心。目前中医本科教育普遍存在中医专业优势与特色课程缺乏,课程体系改革进展缓慢,无法充分体现中医学术特点,培养模式单一,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需求等问题。

旴江医学在内的中医地方医学流派扎根在地方文化的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临证思想,将其内容融合进中医本科教学,在理论教学上,有助于建立以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临床教学上引入病案讨论,无论是疑难重症还是常见病多发病,都能使学生在实例中对中医病证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旴江医家的医德医风教育对培养医学技能高超医德医风高尚的医学人才,也不无禆益。

参考文献

[1]王鹏,王振国,刘更生,等.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J]. 中医杂志,201354(10)814-816.

[2]李有刚,司庆燕.简论医学流派和医学教育[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4)60-63.

[3]李丛,何晓晖,谢强.旴江医学的文化基石[J]. 江西中医药,201748(1)3-6.

[4]何晓晖,徐春娟. 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26(2)4-7.

[5]李丛,冯倩倩. 旴江医家谢映庐急难病症医案撷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11)4 987-4 989.

[6]李易峰,陈保国. 旴江医家易思兰牙痛医案赏析[J]. 江西中医药,202051(8)3-5.

[7]何晓晖. 旴江医家医德风范赏析[J]. 江西中医药,201647(9)3-8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0年第11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