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何晓晖教授用衡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案
2014-06-27 16:22  

案例

病案一: 患者,女, 37 岁。2012 年10 月10 日初诊。
主诉: 干呕伴吞咽困难反复发作3 年。
现病史:外院胃镜示: 返流性食管炎; 食管痉挛。在浙江、江西多家医院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故前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就诊,诊时症见: 干呕、伸舌则恶心欲呕,吞咽困难,饮食难进,一日仅能稍进少许流质饮食,反酸、口干、气短,性情急躁易怒,情志不舒则症状加重,有时脐周作痛,纳食乏味,大便干结如羊粪状,排出困难,有时10 余日一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尖边红,苔黄腻而干,脉弱。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气上逆,气阴亏虚。
治法: 疏肝和胃降逆、清化湿热、益气养阴。
处方:以降逆调胃汤加减: 柴胡5g、白芍15 g,枳壳15 g,姜半夏8 g,黄连4 g,干姜3 g,蒲公英20 g,大黄3 g,芦根12 g,钩藤30 g,太子参12 g,茯苓15 g,北沙参15g,麦冬12 g,生地15 g,砂仁5 g。
   服药7 剂,进食好转,仍呕吐,大便3 日一次,舌脉如前,继用前方去芦根,加威灵仙15 g,莱菔子10 g。再进7 剂,已能进食,呕吐明显好转,继用前方加减治疗2月而愈。复查胃镜: 非萎缩性胃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病案二: 患者,女, 47 岁。2012 年11 月7 日初诊。
主诉: 反酸、胸骨后持续性灼热疼痛5 年。
现病史:西医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胆囊息肉。在江西多家西医院服用各类抑酸和促胃动力药治疗,初始有效,日久则病症如故。后经友人介绍前来找何师诊治,诊时症见: 胸骨后持续性灼热疼痛,反酸,易饥饿,口干,两胁不适,心烦易怒。纳可,大便先干后软,1 ~ 2 日一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肝胃郁热,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处方:以降逆调胃汤加减: 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2 g,姜半夏10 g,吴茱萸3 g,干姜3 g,白术12 g,茯苓15 g,蒲公英15 g,厚朴12 g,大黄2 g,莱菔子10 g,党参15g,海螵蛸15 g,瓦楞子15 g。
   服药2 剂,胸骨后灼痛即完全消失,效如桴鼓,但仍反酸、口干,易饥,两胁不适,大便不实,继用前方服用7 剂,反酸减轻,大便正常,守方加白及12 g。再服7 剂,诸症缓解,继用上方加减调治1 月而安。复查胃镜: 非萎缩性胃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理复杂,中医认为本病由情志不遂,肝胆失于疏泄,横逆犯胃; 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灼伤胃络,胃气不和; 平素脾胃虚弱,脾虚湿滞,浊阴不降,胃气反逆; 素患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肝火上炎犯肺,肺失肃降,咳逆上气; 各种因素导致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以致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形成本病,因此本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何师推崇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论说,运用衡法治疗脾胃病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术思想。衡法,即平衡之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包括调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畅气血、调和脏腑、调谐心身、调谐内外等十个方面。通过平调、平治使脾胃纳运相助,升降相因、润燥相宜、气血调和、脏腑和谐,机体安康。
   何师运用衡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出了三个治疗要点: ①整体论治,以平为期。食管是人体五脏六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必须坚持整体观念,坚持辨证论治,要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虚实兼顾,升降同调,寒热并治,身心共调。只有脏腑调和,气血调畅,阴阳平衡,食管方可安康无恙。②宣通气机,升降相因。食管以通为顺,以空为用,宣通食管是治疗食管病的重要方法。宣可宽胸,通可降逆,既有“扩张食管”和“增强食管蠕动”之功。食管与胃均以降为顺,治疗也当和降胃气,又要权衡升降,升降相伍。③刚柔相济,润养为要。食管喜柔润,易发生阴亏失濡之证。治疗食管病既要注意润养食管,保护阴津,又要润燥相伍,刚柔相济。滋阴
之药,多滋腻,易阻碍气机,少佐辛温之刚药可运药和中,以防滋滞气机; 宣通理气之药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液,可少佐柔阴之药以制其弊。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降逆调胃汤,其方药组成为: 柴胡、白芍、枳实、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大黄、吴茱萸、厚朴、蒲公英、钩藤、海螵蛸、桔梗、莱菔子。具有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之效。柴胡、白芍一散一收,气血同调,疏肝养肝; 柴胡、枳实一升一降,条畅气机; 半夏、干姜辛温除痞以助降浊,黄连、黄芩、大黄、蒲公英清热降逆,三黄与姜、夏相伍,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黄连、吴茱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清泄肝火以防犯胃,厚朴、莱菔子导气以降其逆,海螵蛸制酸和胃,钩藤平肝制阳以镇其逆,反佐少许桔梗,降中寓升,载药上行。全方以泄热降逆为主,佐以辛温,佐以升散,佐以平肝,调理肝胃,协调胆胃,达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之效。随症加减: 泛酸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大便溏者去大黄,加茯苓;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疼痛明显者加木香、延胡索; 口苦甚者加龙胆草; 寐差者加夜交藤、酸枣仁。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