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2014-01-12 10:46  

王键  郜峦  黄辉

    摘要:新安医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医家辈出,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名医世家,经久不衰;学术交流,引领时尚;海外传播,广受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这6个“有机统一与结合”方面。

    关键词:新安医学;成就;特色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之际,尤其是明中叶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中国科技保持千年之久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反而渐渐落伍。可此时徽州新安一带的科技发展却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其中新安医学的区域优势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因此新安医学的成就和特色格外受人关注。

    1 新安医学的突出成就

    任何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医学流派,无不由其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奠定历史地位,产生深远影响。新安医学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 医家辈出,医著宏富 新安医学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医家方面,据考证,自宋迄清,见于资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800余人,其中在医学史有影响的医家达600多人,明清两代更是医学鼎盛时期,其中明代医家153人,清代医家452人,故有中医人才“硅谷”之称。

    在新安徽州一府六邑的弹丸之地,历史上竟产生如此众多的医家,撰编如此众多的医著,影响之大,实属罕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曾说过,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1.2 学术创新,影响深远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皆多有建树,在全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学说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汪机所开创的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对浙江的赵献可、张景岳,常熟缪希雍,江苏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后来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直接影响。他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明·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派系争鸣的序幕。

    在临床方面,新安医家贡献诸多,且不乏以独门专科见长者,尤其是从南宋到清末这数百年间,新安一地造就了众多的医学世家,他们世代相传,且名声益噪,部分医学世家一直延续到当今,学术影响经久不衰。如在喉科学上的郑氏父子倡导的养阴清润派。清代吴澄所著《不居集》首创“外损”一说,是李东垣内伤外感辨的补充;首倡“理脾阴”学说,可与叶桂养胃阴说相媲美;其创设的“解托”、“衬托”诸法对治疗外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临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清·程国彭著《医学心悟》,倡导“八纲辨证”,首创“医门八法”,对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1.3 名医世家,经久不衰 新安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繁荣昌盛,与名医世家纷呈有极大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代的共有52家。如南宋歙县名医张扩首传于弟张挥,再传侄孙张杲,历经3代,约130年,成为新安第一名医世家。歙县黄孝通于南宋孝宗时,御赐“医博”,传于第14世孙黄鼎铉,第17世孙黄予石,历经25世,代不乏人,成为新安医学史上世传最久的妇科世家。他如西园郑氏喉科、南园郑氏喉科、新安王氏内科、吴山铺程氏伤科、休宁舟山唐氏内科、梅林江氏妇科、蜀山曹氏外科等都以医学世代相传,名声益噪,经久不衰,成为新安医学学术兴旺、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4 学术交流,引领时尚 明清两代讲学盛行,士人结社成为人们平常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方式。医家也受此风尚影响,而有医学团体问世。明·新安名医徐春甫于隆庆二年(1568年),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亦称“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是会友开展讲学活动、交流学术、钻研医理、切磋技艺的组织。而《论医汇粹》作为新安医家余傅山、汪宦、吴篁池、汪烈采、黄刚诸人,在徽州府城给门人余渥及江、吴三子进行了一次讲学的记载,誉为中国医学第一部讲学实录。一在京师,一在本土,这样的医学学术交流,可谓引领一时之风尚。

    1.5 海外传播,广受关注 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在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在日本·丹波元胤所著《中国医籍考》中,共收载新安医家63人,医籍139部。据考证,新安医籍的外传以明清两代为主。尤其是朝鲜、日本两国,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了大量的新安医学知识,而且整本翻印刊刻新安医家的许多重要著述,有些版本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新安医学对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这一时期东传的新安医籍主要有:南宋医家张杲《医说》,明代医家吴崑《医方考》,明代医家江 《名医类案》,明代医家汪机《石山医案》、《生生子医案》,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清代医家汪昂《本草备要》。明清以来,新安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一直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影响十分深远。

    2 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

    2.1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对经典医著的订正注释、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对医籍的整理编纂和刊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首先,新安医学理论创新十分活跃。新安医家在积累临床经验、探研中医学术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见解。如汪机融汇李朱之学而发明“营卫一气”说,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同时在对传染病的诊治体验中,最先提出“新感温病”、“阴暑”说,而对后世医家认识温病病因和诊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外科上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孙一奎临证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新的见解,用“太极”对命门学说进行阐发,创“动气命门”说,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吴澄专门研究虚损病证,创“外损致虚”说,可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得益彰;余国佩创万病之源、“燥湿为本”说,皆当时“医家病家从来未见未闻”之学术见解。郑梅涧创论治白喉“养阴清肺”说等,对明清以来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安医学的突出成就是在理论上开拓创新,学术上争鸣活跃,立论领先医林。

    其次,新安医学在继承中有创新。新安医学的发明创新明显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而在以继承为主要目的的典籍整理中也多有创新。新安医学崇尚经典,善于穷探医理,订正诠释经典,但师古而不泥古,在以继承为主要目的的经典医著的订正注释过程中,也多有发明创新。在《内经》研究方面,新安医家著述很多,尤以明代吴崑的《素问吴注》、清代罗美的《内经博义》及胡澍的《素问校义》影响较大。其中胡澍《素问校义》用汉学训诂的校斟方法去发明《内经》旨意,第一次系统地将小学方法引进医学,独树一帜。

    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新安医家结合临床诊治提出很多独特见解,如明代的方有执(1523-1594)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条理性,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派系争鸣的序幕。王少峰以毕生精力,完成70万字巨著《伤寒从新》,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解,可谓《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第三,新安医学在医学启蒙中不忘创新。新安医学在医药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整理编纂和刊行很多深入浅出的普及性医籍,他们在编撰整理医药启蒙读物中也不忘创新。如陈嘉谟(1486-1570年)于1561年以对语写成《本草蒙荃》,是以韵语记药性,以便记诵的发端,利于初学;同时刊“徽派”炮制法,首次介绍了某些药物的特殊贮藏法等。江 (1503-1565)广泛收集古今名医治疗奇验之医案,《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辑。方广于1536年撰成《丹溪心法附余》,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徐春甫(1520-1569)于1556年著成《古今医统大全》等,在医理上有所阐发,内容丰富,很有参考价值。

    2.2 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名医云集,众多医家各抒己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众多的学派。主要有明代在朱丹溪养阴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汪机开创的“固本培元”派;明代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清代郑梅涧为代表的“养阴清润”派;叶天士为代表的“时方轻灵”派;汪昂为代表的从事医学科学普及的“医学启蒙”派;以及经典注释家中的“改革创新派”。一些学术派别已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一支,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学派异彩纷呈,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正如王任之先生所说的,“新安医学有许多学派,各个学派都有特点和成就”。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自“金元四大家”分说以来,中医学术争鸣异常活跃,各家学说异彩纷呈,往往各陈己见,甚至针尖对芒刺、互相对立,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新安医学有所不同,徽州讲究和谐,新安各学派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各学派中就很少有极端尖锐对立和冲突的观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通,互相学习,兼容并蓄。新安医学学派纷呈与交流融合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是新安医学显著不同于整体中医药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2.3 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的教育、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师承相授,且以家族传承为主。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世代业医的“家族链”现象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统计,自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52家,记载名医300余人,许多名医世家传承至今。如南宋张扩(约1058-1106),传医术于弟张挥及子张师益,张挥又传于子张彦仁,彦仁再传子张杲,3代5人行医,可以说是徽州最早的医学世家。歙县黄氏妇科是徽州沿续时间最长的医学世家,始于宋代黄孝通,宋孝宗时(1163-1189)为御赐“医博”,擅妇科,为黄氏妇科之始祖;至今黄氏妇科传人仍在执医,已历800余年,相继25代,人称“医博世家”。新安余氏余傅山、余午亭、余时雨、余小亭、余仰亭、余幼白、余士冕、余之携、余昭令等,是明清徽州最为著名的医学世家之一,沿续8代不衰,代有名医。闻名全国的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同样是家族世袭医业,有“一源双流”之称。清代康、乾时期,郑于丰(1692-1767)与其弟郑于藩(1694-1765)共同受业于江西南丰名医黄明生,康熙六十年(1721)兄弟分居,郑于丰居南园,世人称之为“南园喉科”;郑于藩居西园,世人称之为“西园喉科”。从此闻名于世。相传至今已历12代。吴山铺程氏伤科(又称黄源村伤科),始于清康熙年间程时彬、程时亨、程时中三兄弟。程时彬传子程士华,继传孙鹤生,曾孙永裕,相传10代,代不乏人。歙县的新安王氏医学始于王学健,他受业于清嘉道年间名医程敏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得其所传,王养涵传子王仲奇,至今相传6代,名医辈出,经久不衰。歙县蜀口曹氏外科,从清咸丰年间曹启梧开始,传于曹承隆,承隆传子崇竹、典成,子又传孙历经6代140余年而不衰。此外,较著名的新安医学世家还有歙县殷世春内科世家,许豫和、程公礼儿科世家,澄塘吴氏医学、江氏妇科、正口妇科、野鸡坞外科、富堨内科、江村儿科,休宁的舟山唐氏内科、西门桥儿科、梅林江氏妇科,黟县的三都李氏内科等。医学世传、师承授受,由于临床早、临床多,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传承完整,得到病家信任。家族传承心心相印,心契相合,有利于临床经验的积累,代代相传、代代累积有利于专科特色的形成,也有利于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和不断完善提高。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实际上也就是新安医学学术链,家庭传承仅仅是外在形式,学术传承才是本质内容,学术传承是名医医家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学术上的传承与创新,所谓的家族传承就会成为空壳。新安医学家族链与学术链的统一是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是有机统一与结合的。

    2.4 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许多作者都谈及,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新安医家的一大特点。据有关专家文献统计研究,新安医家兼及研医者中,由儒而习医者占70%。不仅由儒入医、行医悬壶的医家多,而且亦仕亦医的太医亦众多。新安医家信奉儒学,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不少大儒也对医学进行研究。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徽州集儒、道、佛人文盛景于一地,不仅有黄山白岳(即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又毗邻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新安山水间佛教寺院众多,佛道氛围很浓厚,对医家的影响也很大。如石山学派在形成中“援道入医”,孙一奎还热衷“外丹”之术。而且新安医家与道士、僧侣的关系很密切,许多是身兼道医、僧医两重身份。如程林为和尚,自称静观居士,程钟龄也皈依佛门,而孙文胤师从九华山天台大师习医而成名。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体现了儒家这一主流文化和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程朱理学的精髓,具有积极向上而入世致用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儒学为主,融合道佛,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是新安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2.5 “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指的是以新安地区(即原徽州一府六邑)为核心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它与其他区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一样,由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同样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然而,新安医学根植于本土“小新安”地域,同时作为祖国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连续不断地向中华大地影响、辐射和延伸。明清新安医家以包括新安本地在内的整个江南地区以及京畿腹地为重要基地,近现代转移到以包括新安本地在内的江淮大地和京沪两地为重点舞台,从而在全国各地一定范围形成继承、研究并弘扬新安医学的学术氛围,由点及面逐渐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研究氛围。

    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重心在江南,以苏、杭、徽三州为学术中心的苏中、浙中、新安三大中医流派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地互相交融、融为一体,其中各家中医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温补派、经典校诂派等,其发端者或核心代表人物大多有新安人。这些流派的传承发展又是以新安及整个江南地区为大舞台,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安医学曾是主导全国中医学术主潮流的地域医学,也可以说,明清的江南地区其实就是新安医学学术交流互动的“大新安”场所。

    新安医学中的“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地理”学的概念是静态的、疆域明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小新安;而“医学”如同江水一样是流动的,随着“江水”的流动,新安医学积极参与到了整个中医药体系的大循环中,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研究意义,故而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新安”。大、小“新安”的互动融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构成了融通流动性的新安医学学术体系。

    2.6 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也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从皖南古徽州这片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安医学,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州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通过新安医学这个交汇点,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了。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时,明确提出了徽州文化“五要素”的概念,即C(文化)、B(贸易)、M(医学)、E(教育)、A(建筑),同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新安医学作为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硅谷”,作为徽州文化五大要素之一,是融溶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袖珍缩影的徽学文化之中。

    3 结语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其区域优势明显,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探讨多停留在单个医家或医著的局部分析上,对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成就与特色优势缺乏总体的把握分析,涉及临床应用研究更是不够充分。今天,新安医学以其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特色受到整个学术界的关注,对此深入挖掘,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