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学文化探源
2014-05-30 11:59 徐春娟 何晓晖 陈荣 乐丽霞 

   [摘要] 旴江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旴江名医圈著作之多,影响之远,与其文化特色与内涵不无关系。唐宋八大家有两家出自旴江流域,举国闻名的金溪印刷业明清为鼎盛时期。江西十大名医中有八位出自旴江流域,并且都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儒医兼通人才。旴江医著不仅以数量取胜,还广泛地流传于海外,很重要一点在于它的文化渊源。旴江医学在传播医学学术的同时,又广泛地传播了中医药文化,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医文结合历史现象。
   [关键词] 旴江医学; 医学流派; 文化渊源; 文化根基; 文化特征

    旴江医学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分布于江西省旴江流域(即现抚河流域) 。旴江古往今来,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医学繁盛,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地方医学群体和以南宋陈自明、元代危亦林等为代表的名医圈,成为江西古代医学兴盛的标志。据考证,自西汉迄民国,旴江流域的16 个县市有医家963 人、医籍684 种[1]。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嘉言、黄宫绣、谢映庐八位。江西两大药帮之“建昌帮”、“樟树帮”亦出自旴江流域。王勃《滕王阁序》云: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而旴江流域正是自唐宋以来我国南方的文化发达地区。
1 旴江医学的文化渊源
    旴江流域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受荆楚、吴越、中原、闽粤等文化影响,形成了融兼容性、高尚性、务实性、开拓性为一体的旴江文化特征。唐宋文学八大家,江西占三家,而旴江流域独占王安石、曾巩两家; 南宋有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 明代有戏剧学家汤显祖,可见当地文化之昌盛。该流域自古教育兴旺,书院林立。早在北宋景祐、宝元年间,李觏在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 创办旴江书院,成为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策源地与传播地,是当时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心与人才培育基地[2]。“旴江学派”的领军人物、书院教育大师李觏在旴江书院讲学20 余年,生徒众多,为旴江流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学术成就与教育事功不仅得到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名流之高度评价与鼎力推崇,而且也得到了朝廷及全国最高学府的认同与采纳[3]。宋代实行文官之治,政府重视文士雅士的培养和选拔,当时身为宰相的范仲淹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不少文人志士弃儒从医,以儒通医,形成了“仕人达医”之风尚。
    同时李觏的思想亦是赣籍王安石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在旴江文化的影响下,王安石熙宁变法在古今中外的影响重大,亦积极、成功地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通过市易法,实行医药政府经营,于太医局设立熟药所,实行全国医药官营,使药学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如同科举,王安石推行医学专科三舍法和兴办医科专科学校,每年招收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科的新学员,每个专科的学生不仅学习本科相关知识技能,还学习其他有关的学科,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令学生轮流为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每人都需要在印纸上记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有力地推进了医药教育的发展; 又实行医教分离,每到年终进行考评测试,奖优罚劣,有力地加强了医学教育医政管理[4]。
    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医药管理改革,其本人亦是儒医兼通的人才,广泛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医学造诣较高,其基于阴阳五行的性命学说对当时的中医学起到一定推动作用[5]。他还非常推崇民间医生的医德医术,早年即为家乡德艺双馨的道士医生全自明,写下短小精干的《抚州招仙观记》,以歌颂全道士“因医兴观”的事迹[6]。另外,从他给同代名医陈景初的赠诗中,以歌颂陈景初医术入手,提出“安得斯人术,付之经国手”,体现其“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以文寓情、以医寓政之情怀[7]。
   出版业的兴旺是临川文化的又一亮点。金溪浒湾镇曾是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在雕版印书最鼎盛时期多达3 000 余人。该中心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代,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书店分号,全盛时浒湾镇有60 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等均有刻版刊行。金溪浒湾镇印刷业的兴旺,为旴江医著的刊行及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间接地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中药术语“道地药材”一词,最先并非出自中医药书籍,而是首见于旴江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8]。
2 旴江医家的文化根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人文修养的加强[9]。当时抚河流域文化昌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医药学水平的提高。在儒医相通的时代,弃儒从医,儒医相兼者不断增多。古今旴江流域读书上进蔚然成风,除入仕做官外,相当一部分人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影响。故此人们竟相习医,以施医济众、济世救人为己任,引为自乐[10]。
    明代金溪龚廷贤一生著作颇多,学验俱丰,其自幼习儒,仰慕宋代张载《西铭》“天下疲癃残疾,皆吾兄弟”和唐代韩子《原道》“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随父亲到北方后,弃儒学医,把儒家仁爱与佛教众生平等理念统一起来应用于中医学,对后世医家影响至深[11]。清代宜黄黄宫绣为贡生黄为鹗之子,天资聪敏,自幼习儒,为太学生,嘉庆甲子( 1804 年) 恩赐举人,乙丑( 1805年) 赐翰林院检讨[12]796-797 ; 他不仅仕途腾达,而且精通医理,是乾隆年间的御医,研究了宫廷珍藏的各种医学专著及秘方、验方,勤于著述,这也是他医学知识精深广博的原因[13]。如《本草求真·王光燮序》中记载: “故能阐真摘要,订伪辨讹,发前人所未发,俾习为儒而未学夫医者,固一览而知其道,即素未为儒而始学夫医,亦甫读而得其要,斯岂庸医浅儒所能道其万一者乎。”可见黄宫绣的医学成就,得益于其儒学功底的积累。清代南城谢星焕出身世医家庭,少年攻读儒书,欲应科举,因家境困难,弃儒习医,继承先业,医学理论渊博,临证经验丰富,私淑喻嘉言,主张“先议
病,后用药”。在当地行医40 余年,善治疑难危重病症,活人无算,声誉卓著。晚年曾将其平日积累的临床心得辑成一部医案, 名曰《得心集》[12]900。谢星焕医学理论渊博,除医学基础扎实外,还应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根底,这也是他临床得心应手的原因。此外,清代临川祝星霞幼习举业,屡试不售,乃究心岐黄之术,谓是亦足以济人,尤精脉理。清代黎川余绍宁自小读儒书,兼习医术,年二十遍访名师,得异传,决人生死多奇中,尝制“万应丸”施济,全活甚众。
    近代临川李秉钧自幼力学,少攻举业,屡试未售,在乡任教,终于大志难酬,遂弃儒攻医,精研岐黄,以医济世,精通内、妇、儿科,外科亦有独到之处; 行医40 余载,学验俱丰,医术高明,名噪四方,负疴求疗者日夕盈门,全活无算。先生亦十分重视培养后学,招收门徒,督教甚严,名家出高徒,严师育优才,著名中医学家李元馨、傅再希、黄植基等为其得意门生。近代临川杨鉴尘出身书香世家,先读儒书,后攻岐黄,医名大震,行医50 余载,成为抚州四大名医之一。其中傅再希嗜书成癖,家藏书万卷,年七十,四书五经及历代名篇诗词文章均能背诵如流,文化根基扎实。现代针灸学家、中医研究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鲁之俊,亦是旴江黎川人士,早年曾任专业德语翻译,文化素质上乘,促进了其医学成就。
3 旴江医著的文化特征
    旴江医学得以传播和发扬,与旴江医著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在我国地方流派中,地方刻印版次最高和海外流传最广的当首推旴江医学。如有“医林状元”之称的龚廷贤,勤于著书立说传播医术,一生著述极丰,其著作近20 部。其中《寿世保元》梨枣再易,明清版本多达63 种; 而《万病回春》在17 世纪的100 年内,日本就翻刻了18次。除了著作的本身价值之外,与该著作的文化内涵不无关系。此外,古朝鲜许浚编著的《东医宝鉴》,不仅很多内容引用旴江医著,该书命名亦是慕龚信、龚廷贤《古今医鉴》之意[14]。由此亦可见旴江医著文化特色之一斑。
《寓意草》为喻嘉言所作,是一部中医学中比较著名的个人自订医案,主要记录了作者经治的60 多个案例,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治病经验和辨证
水平,其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这部书以笔记体裁写成,可读性强,叙事娓娓动听,生动形象。由于该书是作者医病经历的真实记录,再加上作者扎实的文学写作功底,所以《寓意草》既是一部中医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笔记文学特征的作品。可以说,这些文章中大多都是可供文学欣赏的美文,充分显示了喻嘉言所具有的文学修养[15]。喻嘉言的另一部代表作《医门法律》,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规范之著作。虽为纯学术理论著作,但其文采优雅令人叹而观止。如书中《秋燥论》文字本应干燥无味,但却出人意外发出流光异彩,文学色彩斑斓可掬。
    谢映庐私淑喻嘉言,医风、文风一脉相承,《得心集》与《寓意草》是旴江医著中医文并茂的并蒂莲,一时成为佳话。如《得心集医案·赵序》中记载: “有曰《寓意草》者,盖亦本乎医吉意之说也,喻子真善言医者矣。我旴南映庐谢先生,少业儒以贫,故弃学肆力于医,遂通其术。其治病无常法,方投辄应,暇时则又取所治之已效于世者,具书于册,名曰《得心集》,先生之心盖欲以医一时者医天下后世矣,则读先生之《得心集》,即以为明喻子之《寓意草》也可。” 《得心集医案》又名《谢映庐医案》,盖取“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之意,是我国文情并茂的医学珍品,历来被医界奉为圭臬,故姜演为序曰: “先生之医,匠心独运,故其案妙手写生,洞然秩然”。该书初刻于清代咸丰十一年( 1861 年) ,1936 年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旴江医学的文化特征与內涵给我们以很大启迪,旴江医著在我国地方医学中,不仅以数量取胜,还广泛流传于海外,其中日本、朝鲜甚至欧美国家都有收藏[16]。除了其医学价值,与其文化价值也密切相关。
4 结语
    旴江医学作为中医地方流派的佼佼者,其特色和优势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旴江医学植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熏陶于浓厚的文化环境。旴江医家大多出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儒医兼通人才。其医学作品的文学性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又加上金溪印刷术的推动,使旴江医著迅速传播海内外。在传播医学学术的同时也积极、广泛地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强,周思平. 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 江西中医药, 2013, 44( 3) : 3-7.
[2]李劲松. 李觏与旴江书院[J]. 抚州师专学报, 2003, 22( 2) : 1-4.
[3]李才栋. 李觏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30( 2) : 110-114.
[4]徐春娟,陈荣,邓棋卫,等. 试论王安石变法对中医药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 社会科学版) ,2010,11( 3) : 137-139.
[5]徐春娟,陈荣. 王安石的医学情怀[J]. 中医药文化,2008( 4) : 27-28.
[6]陈荣,徐春娟,芦琴. 从《抚州招仙观记》谈王安石对医德医术的推崇[J]. 江西中医药, 2009, 40( 10) : 5-6.
[7]徐春娟,陈荣,袁名华. 安得斯人术,付之经国手: 读王安石赠医生陈景初诗三首[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 24( 1) : 91-92.
[8]权玉,王育,辛泽华,等. 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及发展前景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5) : 3097-3101.
[9]李其忠. 有大儒,方有大医[J]. 中医药文化, 2012( 2) :18-19.
[10]黄素英,刘晓庄.“盱江医学”形成因素初探[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9,2( 2) : 13-14.
[11]闫桂银. 龚廷贤与《药性歌括四百味》[J]. 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10) : 1349-1350.
[12]李云. 中医人名辞典[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3]徐禹谟,雷文,黄学勋,等. 宜黄县志[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3: 619.
[14]徐春娟,裴丽,陈荣,等. 试析旴江医学的国际影响[J]. 中医杂志, 2013, 54( 4) : 273-276.
[15]夏汉宁. 喻嘉言《寓意草》的文学解读[J]. 江西社会科学, 2000( 12) : 47 - 49.
[16]徐春娟,裴丽. 明代“医林状元”龚延贤医著考证[J].中医文献杂志, 2013, 31( 1) : 29-31.
                                                                                               (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4年10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