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江西旴江流域涉医俗语探析
2023-02-21 14:14  

李丛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4

摘要:江西旴江流域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地方医药文化昌盛。在旴江两岸民间自古流传着众多的涉医俗语。这些俗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方式方法,也是地方医学文化的重要体现。搜集旴江流域沿县市区的民间涉医俗语,分析其语音用词、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语言特色,并将其分为饮食文化、生活起居和医药康养三类,分别探析其中蕴涵的医药文化。

关键词:旴江流域;涉医俗语;语言特色;文化内涵;旴江医学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对俗语的解释为:“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一说主要在口语中使用的、浅显易懂、形象精炼的语句。”1]俗语以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为人们喜闻乐见而广泛流传,是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俗语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求医问药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俗语中不可避免地有一大部分涉及医药和卫生保健。这些涉医俗语形成之后,经过长期反复的传播、创新、完善和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经验总结,也是地方医学文化的重要体现。

旴江流域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医学昌盛,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个出自旴江。旴江医学名著、名术、名方荟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旴江沿县民风淳朴,俗语颇具特色。研究旴江流域涉医俗语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认识旴江医学产生、传播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旴江流域的涉医俗语内容广、范围大、数量多,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程,几乎覆盖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康养宜忌等方方面面。限于篇幅现仅选取迄今仍在民间流传、在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中还发生着影响的若干条作为代表,从一个侧面展示旴江医学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语言特色

旴江涉医俗语在民间多以方言形式流传,赣语是江西省主要的方言,赣语抚广片是江西代表性方言之一,包括江西旴江流域全境 16 个县市中的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等 13 个市县和福建省的建宁、泰宁两县(2000 年临川撤县设区,2017年东乡撤县设区,均隶属抚州市)3]。与赣语其他片的方言相比,抚广片的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特点鲜明。旴江涉医俗语在语言特色上兼具赣语抚广片的语音点以及一般俗语的语法、修辞特点。

1.1 语音用词 在语音上,赣语抚广片的入声调值大都是阴入低、阳入高,而其他地方的赣语要么是阴入高、阳入低,要么是入声不分阴阳,要么没有入声,这使得旴江流域方言听起来与众不同4]。有学者以旴江流域内抚州市郊钟岭为调查点,从声、韵、调三方面对抚州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发现抚州方言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语音特征,故抚州方言又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美誉5]

民间方言俗语不仅语音语调与标准普通话不同,在用词上也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方言俗语中的用词,有的在书面语中可以有确切的字词表达,而有些却只能以音近字词替代。如旴江流域方言中下雨说“落雨”,太阳叫“热头”,站立说“徛”等;又如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说“渠”,这在旴江医学民间医案中十分常见。

1.2 语法结构旴江涉医俗语语法结构有短语、单句和复句等三种形式,而以复句形式最为多见。复句又包括中间有停顿的一般复句和中间无停顿的紧缩复句。一般复句多为并列关系,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这类俗语结构上像对偶句,分句间在语义上是对等的;有的为假设关系或递进关系,如“认得千里光,一世不生疮”“日光不照临,医生要上门”“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涉医俗语是口耳相传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上追求简单而承载内容上力求丰富,因此省略关联词语的紧缩复句占相当比例。如“换汤不换药”,省略了“虽然……但是”;“伤筋动骨一百天”,省略了“如果……就”。根据构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为意合式紧缩句,没有固定格式,纯粹靠语义逻辑关系直接构成。如表达条件关系的“饭前吃汤赛过药方”,表达因果关系的“自家有病自家知”。还有一类为关联式紧缩句,往往有固定格式,如“肉肥汤也肥”“桃三杏四梨五年”等。一般汉语中书面语多用关联法,口语多用意合法。有统计表明,复句形式的谚语里更是少用关联法,多用意合法6]。旴江涉医俗语中,意合式紧缩句比关联式多,也表明了其口语本源。

1.3 修辞手法 俗语之所以生动形象,与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旴江涉医俗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一是比喻,通过描绘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让人产生联想,体会蕴含的意思,这是俗语最热衷的修辞手法,如“割不掉的烂鼻子,踩不断的铁板桥”,形容亲情是割不断的;二是夸张,为了突出和强调所表达的内容,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受,俗语有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如“是药三分毒”形容药物不能随意或过量使用,“李子树下埋死人”形容李子过量食用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三是对比,把对立或有明显差异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其本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了俗语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药补不如食补””“药对病一口汤,不对病一水缸”;四是婉曲,具有表达含蓄婉转、隐约闪烁的特点,意在言外,给人以暗示和联想,如“离家千里,不吃枸杞”。

2 医学文化内涵

旴江沿县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求医问药之道,这些经验以生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民间俗语流传于世。这些涉医俗语形式活泼、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着丰富的地方医学文化内涵。

2.1 饮食文化 旴江流域沿县地处赣抚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江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称“鱼米之乡”。白米饭是旴江两岸人们的日常主食,其营养价值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质、纤维素、B 族维生素、葡萄糖、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米饭性平且易吸收,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因此俗语有言:“吃千吃万,不如吃饭”。

“饭前吃汤,赛过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或进一点水,可以润滑消化道,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还可以减少食物摄入量,避免热量摄入超标。

“早吃姜通气,晚吃姜烂肺”。生姜药食两用,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早上阳气升发,吃姜能醒胃提神,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夜晚人体阳气当收敛,姜性温散吃姜适得其反,易助火伤阴,耗肺阴、伤肾水。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桃子饱,李子饥,吃多了李子要去归”。桃可作药用,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之功,能补心肝之气、除烦渴、利大肠。杏味酸性热,多食可生痈疖、伤筋骨。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鲜杏含酸性物质较多,过食易引起胃液激增,导致胃病;强酸味对钙质有破坏作用,可能对骨骼发育造成影响。而李子性寒,多食损伤脾胃,令人生痰,助湿发疟。当然,桃、李、杏这三种水果的利弊是相对而言的,桃虽养人,但其味甘性温,也不可过量7]

“百年神仙果,不如一盏茶”。江西是产茶大省,茶文化历史悠久,产于旴江流域南城县麻姑山区的麻姑茶是江西十大名茶之一。茶叶有止渴利尿、祛痰止咳、清神明目、除烦去腻、消热解毒等功效,旴江流域的劳动人民自古就有喜茶喝茶的风俗,以喝茶作为日常保健手段。

2.2 生活起居 “二四八月乱穿衣”。阴历二月是由冬入春之际,四月由春入夏,八月由秋入冬。这三个季节变换的时段,气候变幻不定,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气温变化频繁而且无序,人们的寒衣和夏服往往要随气温的激烈变化随时替换,“乱穿衣”正是适合季节气候特点的保健要法。

“冬令进补,三春打虎”。中医理论认为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因此,冬天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养生当注重“养藏”之道,是一年之中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因此旴江沿县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

“寒从脚起”。人的足部处于下肢末端,远离心脏,受地心引力和人体重力的影响,下肢血液循环逆行向上循环较慢,血液供应比身体其他部位少;此外,足部的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较差,所以足的温度较低。秋冬时节,人体为防机体散热过多,末梢血管收缩,使得人体血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造成心血输出量降低,足部表面的温度会更低。这条俗语也提示养生保健当注重脚底的保暖。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在冬天不要坐在冰凉的石头上,否则寒气易入侵身体,造成不适。夏天木头在户外风吹雨淋,湿气很重,坐在木头上,湿气也易进入体内。

“日光不照临,医师要上门”“常开窗,透阳光”。这两句俗语都说明平常居家要注意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天然消毒剂,可以杀灭多种病菌,帮助生成维生素 D,提高人体免疫力,还可促进钙磷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勤劳能使人心灵手巧,而懒惰则会滋生各种毛病。《内经》中早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蛀”之语,唐代孙思邈更提出“人欲小劳”的养生原则,强调的都是健康适量运动的重要性。现代研究也表明久坐不动是最大的健康杀手。与此类似的俗语还有“人怕不动,脑怕不用”,意思是脑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迟钝;身子怕的是不动,越不动越僵硬。指脑子越运用越灵活,身子越活动越健康。

2.3 医药康养 旴江人民在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下,有着极强的保健意识,很早就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体质与发病的关系,认为只有增强体质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无病一身轻”“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旴江人民同时也认识到某些疾病发生与季节相关,如油菜花盛开的早春三月,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菜花黄,疯子忙”。有研究表明,每年3、4月份气候变化无常,精神病患者对这些变化高度敏感,容易出现机体平衡失调及紊乱,导致精神病复发。

旴江人民在生活中还积累了丰富的常见病药物治疗知识,比如千里光清热解毒利湿、生姜葱头发散风寒,“认得千里光,一世不生疮”“不管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人们更认识到有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治疗,更多地要靠康养,如对外伤及胃病康复的认知,“伤筋动骨一百天”“(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等。

旴江流域历代名医辈出,而且名医大都出自世医家族。南宋席弘针灸一派家传十代,元代危亦林家族累世业医,明代御医龚廷贤,其父亲、弟弟、儿子、侄子均为太医院医官,清代谢星焕三世为医。民间素有“家传一句话,师传万卷书”的俗语,就是对世医家族医术传承的精辟概括。

旴江人民对于医患关系也有着清醒的认知,“装病瞒不过医师”,是告诫患者对待医生要有敬畏之心,态度诚恳,交待病情有一说一,既不无中生有也不刻意隐瞒。中医经典《素问》有云:“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3 小结

方言俗语中蕴含了历史、文化、语言、民俗等因素,在研究地方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旴江流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流传的大量涉医俗语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些俗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大多具有劝诫教诲意义,生动地反映了旴江流域沿县各地的民情风俗和医学文化。

还有些涉医俗语以医喻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比如“烂鼻子割不掉”,比喻割舍不断的亲情;“换汤不换药”,比喻没有实质性改变;“病急乱投医”,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久病成良医”,比喻对某方面的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值得一提的是,旴江流域民间有一些特殊的俗语里也包含着医疗保健内容。比如彩词,又称口彩,是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以及婚丧嫁娶、建屋上梁等各种风俗仪式中所说唱的具有祝福和赞美意义的吉祥话。抚州《婚礼彩词》中就历数妇女十月怀胎的艰辛,对启迪民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陈海洋.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1.281.

[2]李丛朱卫丰. 旴江医学与文化[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68.

[3]谢留文. 赣语的分区 (稿)[J]. 方言200610(3)264-271.

[4]颜森. 赣语及其抚广片的若干特点[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77-82.

[5]左国春. 江西抚州市郊方言音系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1)18-21.

[6]徐朝晖. 谚语的语法形式、语义关系和认知理解 [J]. 语言与翻译2011(4)17-21.

[7]彭榕华. 民间俗语之中医文化内涵浅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 (2)104-110.

[8]张发祥. 临川民间彩词探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 (2)104-110.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2年第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