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梅 周太 郑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
摘要:在党和国家倡导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养生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旴江医学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医学流派,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该文聚焦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深入剖析旴江医学养生文化内涵及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其在“双创”视域下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具体涵盖院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准提炼旴江医学养生文化的独特价值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传承创新团队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现代化竞争力曰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扩大养生文化市场影响力等措施,以期推动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袁进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旴江医学;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养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医药健康养生‘双创’视域下旴江医家养生思想研究”(项目编号:JZYC23S21);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固本兴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Z002);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中医药文化资源融入高效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院20SZ06)。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来,中医药养生保健备受关注遥中医药养生文化五千多年历史,为人类健康贡献了重要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命文化,已成为人们践行“治未病”理念的关键路径和本能选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逐渐增强。在此背景下,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守正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医疗卫生、文化生态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十分迫切。旴江流域历史悠久,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是后世养生保健实践的宝贵资源。深入探索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对推动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1 旴江医学的养生文化内涵
“养生”一词最早源于《庄子·内篇》,《辞海》将其解释为“保养生命”“摄养身心使长寿”。旴江流域医家辈出,养生著作层出不穷,喻昌、龚廷贤、龚信、万全、李梴、陈自明等医家从生命孕育、养护及延年益寿等角度创新发展、推陈出新,提出顺应自然、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理念,提倡通过摄精保气、调补脾
胃、药食同源、形神共养等多种手段以达祛病延年之效,为后世养生保健留下了珍贵的资源。
1.1 摄精保气,强调养生防病之根本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共同原始物质。 养生的关键在于知晓生命的本源,只有从养护生命的本源出发,才能筑牢养生防病的根基。《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曰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作为生命的基本物质,决定了生命的存亡。旴江医家也意识到了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喻昌认为“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1]。龚廷贤亦提出:“余谬为保元云者,正欲保其元神,常为一身之主,保其元气,常为一身之辅。而后神固气完,百邪无能奸,百病无由作矣。”气是身心康健、祛除百病的关键所在,养生防病应当以保元为本。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生命之本、造化之机,故而保元实则也是摄精。陈自明言:“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 必二十而嫁。”提倡晚婚,摄精养肾。明代万全十分提倡寡欲摄精养气,主张应节制性事,使精血施泄有度,并列可补气固精的“八益丸”“七损丸”,可抑气调血,使机体维系一种阴阳平衡状态,精气得以正常运行,以达延寿目的。由此可见,养生之根本在于精气,精气充足则能延缓衰老。
1.2 调补脾肾,重视祛病延年之认知
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后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障, 其健康直接影响人体气血的状态;肾作为先天之本,所藏精气主宰着人体生殖、生长、衰老等过程,为生命的全过程提供动力和物质储存。脾肾的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关键作用,调补脾肾是人体祛病延年的重要认知。旴江医家在养生保健方面十分重视脾肾,李梴言“保全脾胃可长生”,万全亦言“人以谷气为主者,脾胃是也。脾胃强则谷气全,脾胃弱则谷气绝。全谷则昌,绝谷则亡。”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所需物质要从饮食中摄取,而水谷精微则需通过脾胃布散滋养全身,脾胃与人的生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龚廷贤《叶寿世保元》曰:“夫脾胃者,仓廪之官也,属土以滋众脏,安谷以济百骸。”认为人体衰老变化亦与脾胃功能有关,脾胃运行得当,机体气血则生化有源,便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肾藏精、精化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筋头,鼓舞变化,开阖遍身,重蒸三焦,腐化水谷,外御六淫,内当万虑。”龚廷贤认为位居两肾间的“一点动气”是使人体维系正常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抵御外邪以免机体受戕。若肾中精气不足便将“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营卫告衰”出现“七窍反常,啼号无泪……便不通而或泄”等病症,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衰老之征。因此,脾肾作为先后天的重要脏腑,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枢纽。
1.3 药食结合,注重饮食养生之禁忌
旴江医家养生防病高度重视饮食调理,提出了三因制宜的饮食规律和以食为主、药为辅的饮食方法,旨在通过调和脾胃、调补气血达到养生目的。饮食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深远,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饮食无疑是祛病延年的有效途径。正如龚信所言:“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旴江医家饮食养生主张有三。第一,饮食清淡,五味调和。李梴强调:“肉气胜,滞谷气;谷气胜,滞元气;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2]脾胃偏好性味清淡的食物,过于肥腻厚味的食物容易使病邪滞留体内,而清淡饮食能让身体保持清爽,病邪也更容易排出。万全则提出饮食应谨和五味:“谷、肉、菜、果,皆天地所生以食人者也。各有五气五味,人食之,先入本脏,而后养其血脉筋骨也。”[3]五味分别对应五脏,只有五脏调和,才能保证筋、脉、肉、体、骨五体的正常运行。第二,饮食节制,三因制宜。《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表明人类饮食应顺应四季变化[4]。旴江医学完全吸收借鉴了该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对食物的偏好不同。因此,饮食习惯应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并保证饮食种类丰富多样,以五味调和来实现阴阳平衡。第三,药食同源,调和共养。龚居中言:“安身之本,必须饮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可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5]饮食是维系生命的根本,能够滋养脏腑、祛除邪气;药物则能调养精神、滋补气血。旴江医家将药物与食物结合,研制了糕点、粥食、汤羹、菜肴、酒类等日常饮食,以健脾理气、调养机体。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血津液的主要来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稳定脏腑功能,还能增强人体抗病驱邪的能力。
1.4 性命双修,追求形神共养之境界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里,“命”指代人的形体与生命,是生命得以存续的物质基础;“性”则关乎人的精神与道德,是生命的内在指引。旴江流域作为文化交融胜地,儒、释、道三教在此蓬勃发展,共同构筑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古人所言:“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6]在此文化氛围下,旴江医家形成了“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养生理念。旴江医家极为重视养心安神,认为养心是延年益寿的首要任务。龚廷贤言:“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7]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才能让身体精气充足,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此外,旴江医家提倡修德以养心,《寿世保元》中记载:“谦和辞让,损己利人,可以延年……积有善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爱憎得失,揆之以义,可以延年。”[8]正如《礼记·中庸》所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9]通过修养品德、调节情志,进而实现养生延寿的目的。在养命方面,旴江医家借鉴了道教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积极倡导通过导引、功法等方式来修炼形体,增强体质。李梴认为“人之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久坐、久卧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导引功法能够促进气血流通,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徐文弼指出,导引按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对关窍、形体、脏腑等方面进行综合导引,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身体衰老。旴江医家的养生理念强调养命与养性相辅相成,如同表里相济,强调只有坚持形神共养、内外皆修,才能真正实现延年益寿的目标。
2 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作为江西省特色文化产业的构成部分,近年来在传承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旴江医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层面,江西各医学院校积极发挥作用,开展旴江医学典籍的挖掘整理工作,编撰《旴江医学纵横》等著作,成立旴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旴江医派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不仅建立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梯队,深入挖掘旴江医学的精髓,还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大力推动学术交流、研发院内制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南城县作为旴江医学的重要发源地,凭借其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生态,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西省政府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设立养生文化体验馆等方式,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将南城打造成为中医药旅游与康养融合发展区。此外,旴江流域地区涌现出一批以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养生馆,中医诊所和养生产品研发企业,挖掘旴江医家养生方剂进行产品研发,使得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活力。
在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的问题。在竞争白热化的文化市场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胜法宝。当下,旴江医学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髓未得到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挖掘与整理,导致在向外界展示时文化内涵模糊不清。另外,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一批既精通旴江医家养生理论与技术,又掌握现代产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失,使得产业在创新发展时缺乏动力,在规模扩张上举步维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在养生产品研发和服务模式创新领域未能充分借助科技创新的“快车”,导致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渠道,产业的特色与优势无法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产业市场拓展的局限严重束缚了其发展空间。
3 “双创”视域下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着重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彰显了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价值的深刻洞察,更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10]。旴江医学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将其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深度挖掘文化精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前沿科技、开展跨平台产业合作等举措,推动养生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旴江医学养生文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导向。
3.1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旴江医学养生思想深根于本土道地文化,深受江西本土的赣鄱文化、豫章文化和临川文化的滋养,相关著作层出不穷,内容涵盖了饮食起居、形神修养、药食调理等方面,构建起了完备的养生体系,不仅展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医药文化,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凸显了旴江流域养生文化的独特价值。深挖旴江医学养生文化的精髓,是推动旴江医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首先,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对旴江医学养生文化的经典著作、医案尧方剂等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医学和市场价值,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养生理念、方法及元素,为品牌建设筑牢文化根基。 其次,应积极搭建普及平台,通过平台全方位展示旴江流域医家及其经典著作中的养生观念,从而扩大养生文化的传播范围。最后,举办中医药文化节、中医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医学水平,同时有效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提高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借助创意设计、品牌策划等手段,将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开发文创产品、编写养生手册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形象,以此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旴江医学养生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3.2 加强人才培养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人才是推动民族复兴、 实现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而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生命力所在,而高素质的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则是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来说,人才支撑更是重中之重。为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袁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在相关院校开设针对性的专业和课程,为培养具备扎实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与熟练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提供教育平台遥同时,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旴江医家养生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其次,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最后,建立个性化人才激励机。 设立专门的人才奖励基金,对为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该产业,营造积极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3.3 推动科技创新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正重塑着各个产业的发展格局,在中医药振兴进程中,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的发展趋势下,中医药产业朝着现代化、国际化迈进。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力量,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有力杠杆,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产品研发层面,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入剖析旴江医家传统养生药物,开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药理作用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开发出安全性更高,效果更显著,稳定性更强的养生产品,以此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养生产品的高需求。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养生服务平台。线上平台不仅能进行养生知识科普,让大众更深入了解旴江医学养生文化,还能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及产品销售等便捷服务;线下则打造智能化的养生馆和中医诊所,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健康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养生服务,从而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此外,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各方携手开展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相关的科技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进而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3.4 拓展市场渠道袁扩大产业影响力
“需求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而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定位是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强化市场调研,全面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对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准确锁定目标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同时,积极举办文化节、学术研讨会、养生讲座、义诊等活动,借助各类媒体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品牌传播,加大产品宣传和销售推广力度,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认可。 同时,还要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旴江流域应因地制宜开发更多中医药旅游线路及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康养旅游胜地。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尧文化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地设立中医药健康养生体验馆,免费向游客宣传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技术等,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产业,进一步提升旴江医学健康养生文化的认可度,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
4 结束语
旴江医学养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医学文化,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当下养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底蕴与坚实基础。在“双创”视域下,探索其发展路径,是激活这一古老文化尧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随着这些发展路径的深入开展,旴江医学养生文化产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亮点。它不仅能为民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健康养生产品与服务,还将在传承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参考文献
[1] 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7.
[2] 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8.
[3] 万全.养生四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
[4] 叶明花,蒋力生.《黄帝内经》顺应自然观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5998-6000.
[5] 龚居中.福寿丹书[M].何振中,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
[6]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6.
[7] 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38.
[8] 龚廷贤.龚廷贤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21.
[9] 戴圣.礼记[M].崔高维,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4.
[10]李海英,梁尚华,王键,等.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多维度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0):1900-1904.
(本文刊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