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席弘、席弘学派与《席弘赋》
2014-01-11 20:05  

徐春娟 陈荣 杨永寿

    [摘 要]南宋著名针灸学家席弘在中国针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自席弘迁居江西临川后,其后代以针灸薪火相传,据记载传有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时,于传子之外又传徒,由家传变为师传,如卓有成就的陈宏纲、刘瑾等,形成了席弘学派。针灸歌赋《席弘赋》是席弘学术思想的代表作,系由席弘门徒根据席弘学术思想补辑或编写而成。该赋在针法应用和针灸配穴方面具有特色,赋中的针灸学术思想与治疗方法至今仍被针灸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针灸师;江西;席弘;医学史,宋朝

  中国针灸医学史发展到宋朝,新说渐兴,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南方针灸学术极一时之盛,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江西针灸学派鼻祖席弘,也是 江医学(江西抚河流域) 的骨干人物,其学术思想流传古今中外。席弘学派及相关著作在针灸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学术思想影响至今。兹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1  席弘与席弘学派

    南宋著名针灸学家席弘,江西临川人,又名宏,后名横,字宏远,号梓桑君。上代原居北方,先世做过太医院针灸医官。当女真族南侵,宋高宗赵构于1127 年迁都杭州时,席家也跟着移居南方,安家于江西临川县席坊,其后代即以针灸相传。席氏家传针灸十二代,由宋到明,历久不衰。其十二代分别是:席宏达(一世) ;席灵阳(二世) ;席玄虚(三世) ;席洞玄(四世) ;席松隐(五世) ;席云谷(六世) ;席素轩(七世) ;席雪轩(八世) ;席秋轩(九世,字华叔) ;席顺轩(十世,字仁卿,秋轩长子) ;席肖轩(十世,讳友欲,字信卿,秋轩次子) ;席天章(十一世,肖轩次子) ;席伯珍(十二世,顺轩三孙) 。当传至第十代孙席信卿时,于传子之外又传徒陈宏纲。这一来由家传变为师传,并由单一传习扩大为多人传习,这是针灸传习的大发展。陈宏纲名会,字善同,号宏纲,江西丰城人。陈宏纲传徒24 人,主要为江西人,还有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地人,传播颇广。其中南昌刘瑜、刘瑾兄弟两人一起从学,尤以刘瑾学得最为出色。当时道教盛行,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号臞仙、玄洲道人、涵虚子、丹丘先生) 被封为宁献王,居于南昌,崇尚方术和道教,爱好针灸,访得陈会传人刘瑾,从而学习并倡导针灸,出版《神应经》及其编著的《乾坤生意》《寿域神方》《臞仙活人心法》等,对传播针灸医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使席弘一派针道得以远扬。

    2  席弘学派相关著作

    关于席弘的针灸学术思想,可以从现存的《席弘赋》《补泻雪心歌》《天元太乙歌》,特别是《神应经》中反映出来[1]。席弘本人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是当时席家有一些抄本针灸书在远近流传,这一派的正式著作是始于陈会。针灸歌赋《席弘赋》始见于明代徐凤所编撰的《针灸大全》。关于《席弘赋》的作者,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席弘所著,原著已佚,其门人补辑;另一种为席弘的门徒根据席弘的学术思想编写而成。

    陈宏纲既扩大授徒,又勤于著述。他经过40 年的医疗、教学,先编成十二卷的《广爱书》,以歌、赋形式阐述针灸内容,自谓“颇无馀蕴”。后又怕内容繁多,不利于学习,而简化为《广爱书括》。最后又进行精简,只选取119 穴,有歌括、有图,编辑治病要穴成为一帙。

    《神应经》系刘瑾受宁献王朱权之命,辑录其师陈会《广爱书》主要内容而成。前有朱权序文,序文言“独宏纲得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术”。书中首载百穴法歌、折量法、补泻手法、穴法图,共介绍一百一十四穴及灸四花穴法;后分部介绍五百四十七病证的针灸配穴;末载逐日人神所在[2]。原《广爱书》已不传,赖刘瑾辑录而得流传。《神应经》现初刊本已不存,唯南京图书馆藏有一明刊残本。幸初刊本早期远传至日本,日本僧人良心携传本访问朝鲜。次年,朝鲜韩继禧为重刊《神应经》写序,表明对“遐方之献”的重视。1645 年(日正保二年) ,日本田原仁左卫门又据朝鲜重刊本刻版印行,成为目前得以较广流传的本子。

    《神应经》初刊之后,在明代影响很大,各针灸书竞相引用。有的还对席弘一派针灸著述进行改编,如徐凤《针灸大全》所载的《席弘赋》。见于高武《针灸聚英》的《天元太乙歌》,据述出自《神应经》,而现存本中无此文。从《天元太乙歌》与《席弘赋》的对比可知《, 席弘赋》是依据《天元太乙歌》改编而成。在朱权的另一编著《乾坤生意》中还载有一篇《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内容与《席弘赋》接近,而与《天元太乙歌》差距较远。互相比较,可以看出《天元太乙歌》→《席弘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之间的相承关系。此后,李梴《医学入门》所载的《杂病穴法歌》,又袭用以上各篇的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席弘一派的学术经验在整个明代的传播过程。

     3  《席弘赋》的学术思想

    《席弘赋》首载于《针灸大全》,其后《针灸大成》、《针灸全书》、《针灸聚英》亦转载,是席弘针灸学术思想的重要反映。赋文仅61句,共854字,但字简义宏,内容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补泻针法及针灸配穴两方面,以及作者对配穴选穴和使用经外奇穴的经验,不仅反映了南宋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而且集中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针灸学术特色及其家学特点。直至今日《, 席弘赋》中的许多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方法仍在现代针灸临床广泛运用。
    3.1  针法特色

    席弘采用补泻针法,实为综合补泻针法,其内容包括左右手捻针分左右法、呼吸、提插、迎随、搓弹、开阖等各种针法[3]
    (1) 明补泻。《席弘赋》首曰:“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指出针灸治病,在辨明穴位的基础上,还要明确所要使用的补泻迎随的手法。席弘针法的独特之处,不仅补泻分阴阳、男女、左右的复式补泻手法,而且还创造了“平补平泻”手法。《神应经》记有“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这是先泻后补法,使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协调。
    (2)重捻针。席弘流派针法注重捻针,区分左转与右转。《席弘赋》云:“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左右捻针寻子午,抽气行气自迢迢”,席弘理论上将左右转针与子午、顺逆、龙虎、阴阳等概念结合起来。李梴《医学入门》解释为:“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按十二支方位,子在北,午在南,卯在东,酉在西。左转为顺转,相当于从子转到午;右转为逆转,相当于从午退向子。左转结合呼气进针,右转结合吸气进针,故赋中又云:“逼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3)烧针法。席弘不但重视用针手法,且善用烧针针法。据《席弘赋》记载,治疗冷风冷痹、膝痛、便秘均采用烧针针法。如“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大便闭涩大敦烧。”
    3.2  针灸配穴
    《席弘赋》共论述病证50余种,所用腧穴共计100余穴次,充分运用循经取穴法、上病下取法、下病上取法、特定穴相配法及局部取穴法等治疗各科疾病和疑难病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1)善用经脉起止穴。歌赋中所使用的经脉起、止穴共有7个,它们是迎香、涌泉、长强、至阴、期门、睛明、大敦,多被用于急、难、危、重的病证,用它们来激发和振奋经气,起着力挽危难的作用。如“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2) 重视俞募和五输穴。脏腑病多选取俞募穴和五输穴,如“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即如气结不散,小便不通,取足三里。“小便不禁关元好”是说肾虚小便频数,甚至失禁者,可取小肠的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关元,以温肾固涩。

    (3)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五官疾病常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法配合治疗,如“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眼病可取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上方凹陷中,有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效果不明显,则加刺合谷以清气热,其为手阳明经原穴,经脉止于迎香,交足阳明行目下。光明系足少阳胆经的络穴,能通肝胆两经,又胆经起于目锐眦。

    (4)总结推广有效穴位。席弘善于总结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且传授于后人。如赋中云:“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席弘为宗的针灸派系,始于南宋初期,经历时间长,传播广,在我国针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学派除注重选穴之外,尤注重手法,特别是捻转补泻手法。席弘学派是我国针灸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对整个针灸学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席弘学派的相关著作,体现了南宋江西针灸学家席弘的学术思想,其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应该引起重视和继承传扬。

参考文献

    [1]魏稼,高希言. 各家针灸学说[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1.

    [2]陈荣,熊墨年,何晓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957.

    [3]梁繁荣. 中国民间奇特针法[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22.

(本文刊于《中国针灸》2008年第11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