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学史考(南北朝~五代)
2016-12-27 16:28  

谢强1-3

(1 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330006;2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南昌330006;

3 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330006)

摘要:旴江医学,分布于江西旴江流域16个县市,从西汉迄民国有医家1012人、医籍70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通过对旴江医学史考证,旴江医学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时期、因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时期、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两代、因政治中心南移而繁盛于明清两代、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当代政府重视而传扬寰宇。从南北朝迄五代时期,旴江流域宗教兴盛,以医传教,浓厚的宗教地域文化,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佛、道医家群体,有60余位名僧和高道在此弘法施医,尤以佛教僧医最为显扬。仁德最显者为禅宗洪州宗的创始人高僧马祖,他创丛林于旴江流域,弘法施医,济世度人,传化后学,由此旴江后世仁医辈出,佛教僧医仁德弘扬中医千百年。

关键词:旴江医学;中国医学史;江西地方医学史;地域医学;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道医;佛医


旴江医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著名四大地方医学群体(旴江医学、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孟河医学)中起源较早的医学群体,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据考证,旴江医学,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时期、因黄老修行施医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时期、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两代、因政治中心南移而繁盛于明清两代、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当代政府重视而传扬寰宇;旴江医学,分布于江西旴江(抚河)干支流涉及的广昌、南丰、南城(建昌)、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抚州(临川)、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南昌、新建等16个市县,从西汉迄民国有医家1012人、医籍70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名医代出,传承至今。[1~5]在此,笔者以《江西通史》《江西省志》和江西市县地方志以及《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旴江医学发展纪年》等文献为主,对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时期的旴江医学史略考于下。

江西自古以来,开化在前、文明早现,安定少战乱,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旴江流域,是儒释道的主要发祥地与传播地之一。先秦以来,旴江流域有中国道教先驱伶伦、萧史、姬子乔、华子期、秦宫廷十武士、麻姑女、张陵、丁令威、葛玄、董奉、郑隐、张盛、丁义、吴猛、许逊、葛洪等修行传教于洪都西山和南城麻姑山及樟树阁皂山。东汉时期,旴江流域有西域高僧安士高入域修行传教肇建东寺于豫章城东;三国时期,有高僧真空入域修行传教建太和塔于崇仁巴山镇;两晋时期,西晋初年有天竺高僧昙显入域修行传教肇建崇胜院、香城寺于豫章城和城郊西山,西晋有西域高僧(法名失考)入域修行传教肇建瑞相寺于崇仁,东晋有西域高僧僧渊与般若学者支愍度入域修行传教建毛蓬于豫章城北郊。医道佛相通,医道佛相济,道佛以医传教,医因道佛而弘扬。[5~8]至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时期,佛、道更为兴盛,尤以佛教空前兴达,由此旴江医学因高僧和高道创教传医而得于弘扬。

南北朝——五代时期,江西已经成为宗教的弘传重地,宗教受到朝廷的倚重,以宗教治国化民。旴江流域不仅道教兴盛而且佛教禅宗亦大兴,宗派竞立,信徒激增,禅宗的祖庭之多及名家之众,长期居国内之前位,如其时洪州宗及曹洞宗之宗风遍及中华、远至新罗(今韩国),“四方云聚,千里遥集”“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洪州(今南昌),故此江西有“天下选佛场”之誉,由于学佛和求佛者往来如过江之鲫,由此留下“跑江湖”之俗话。佛、道皆以医弘教,如佛、道的先驱和主要创始人有惠严、慧观、惠龙、马祖、百丈、慧藏、法玄、本寂、文偃、文益等30余位高僧,陶弘景、陆修静、崔隐士、张氲、胡慧超、孙思邈、邓思瓘、黄令微、施肩吾等30余位高道,他们即是宗教大师又是著名佛医和道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佛、道医家群体,因为佛、道大师们长期在旴江流域的弘法施医济众,由此旴江医学显扬于世。[8~10]

1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旴江流域佛、道传播甚广,僧、道们皆以医济众弘法。此时期,高僧义泉于宜黄䂬山、[11]南朝宋时高僧惠严和慧观于临川七里岗宝应寺及新建双岭崇胜院、[12,13]南朝梁时高僧惠龙于旴江流域及周边、[10]南朝梁元帝时西域高僧真谛及豫章高僧智锴和雷次宗于豫章和临川修行,弘法施医济众。[5,15]然而,此时期亦有道教大师陆修静、陶弘景在旴江流域整理道教经典,布道施医,使旴江医学得于显扬。[10]

1.1医佛相通,以佛弘医佛教以“看护病人”视为“第一福田”,中医以“释学为用”。医佛相济,以医扬佛,以佛弘医,由此旴江医学得以广泛传播和弘扬光大。此时期,高僧辈出,信众云集,舍建寺院,尤以高僧惠龙、信士谢灵运德行最为显扬。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到南朝梁时,江西各地常住僧众日渐增多。在虔诚奉佛认真修持的同时,也各显其能,慈悲拔苦,服务公益……释惠龙以精湛的医术,治愈鄱阳王萧恢之母费氏的眼疾,使之重见光明,而获萧恢舍王宫为寺,名曰‘显明寺’。” [10]据临川《湖南乡志》记载:信士临川刺史谢灵运后来弃官,在湖南乡灵谷峰修建隐真观修行,“谢灵运隐姓埋名,皈依修行,在隐真观周边栽花种药,侍香客以青菜淡饭,有时寻草药济世度人,广度众生。”“谢灵运经常下山为老百姓治病或书写婚、丧、喜、庆联轴”。[14]此外,南朝梁时宫廷御医姚僧垣曾在临川及庐陵居官为医,据《周书·列传第三十九·姚僧垣》记载:“姚僧垣……大通六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公元543年)还领殿中医师。”

1.2医道相通,以道扬医道教“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护人疾病,令人不枉死,为上功也。”中医以“道学为体”。医道相济,以医扬道,以道扬医,亦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广泛传播。此时期,高道辈出,以陆修静、陶弘景弘教扬医贡献最大。陆修静、陶弘景周游四方,广搜典籍,布道施医,曾隐居樟树阁皂山整理葛玄、葛洪之灵宝派教义经典,促使灵宝派大行于世。[10]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南朝粱时的陶弘景……与葛玄、葛洪同乡。因慕二葛之名,前来樟树阁皂山,在阁皂山清理道教文献,整理道经,促使道教理论的完善。陶弘景在阁皂山山采药、行医、布道,强调药材采集季节……药材真伪鉴别……开创了樟树药材鉴别之先河。” [16]《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陆修静从葛玄后裔葛灿处所得《灵宝经符》,对灵宝经系进行整理,并且收藏了许多道教典籍,“陆修静在35卷的基础上增修科仪,立成仪轨,以后灵宝派之教才大行于世。”“陆修静采炼丹药,收徒布道……珍藏有宋明帝御赐的道家经书、药方和经籍。”[10]

2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江西宗教大兴,旴江流域僧、道云集,尤以佛教传播甚广,寺观林立,高士叠出,后世禅宗的五大七宗大多在此创立。高僧有如云、法玄、马祖、百丈、慧藏、守熊建、本寂、匡仁、道延、从志、慧寂、光涌、桂琛、景云等,高道有胡慧超(胡超僧)、孙思邈、邓思瓘、程信然、孙智谅、黄令微、谭仙岩、黎琼仙、宋白元、邓德成、崔隐士、施肩吾等,僧道们以医济众传教,使旴江医学得以弘扬。

2.1医佛相通,以佛弘医旴江流域佛教空前兴达,禅宗的中国化最后在江西得以完成。旴江流域佛事鼎盛,有高僧马祖、慧海、慧藏(惠藏)、智藏、百丈、普愿、法常、法玄、本寂、景云、上弘等数十人在此修行,创教弘法,施医济众。医佛相济,佛以扬医,由此旴江医学得以广泛传播和弘扬光大。

唐初武德年间高僧如云于南丰建永安禅院,[10]开元年间高僧法玄于临川大岗株山集贤寺,[17]天宝年间高僧马祖率门徒数十人于抚州西里山和宜黄䂬山及洪州钟陵等地及马祖高徒惠藏于宜黄石䂬寺,[11]大历年间高僧景云,上弘于南城麻姑山景云寺修行,[13]贞元年间高僧守熊建于崇仁地藏普安寺,[18]咸通年间高僧本寂与弟子匡仁、道延、从志等于宜黄曹山和高僧慧寂与弟子光涌于洪州石亭观音院及高僧桂琛于黎川永居院,中和年间高僧匡仁于金溪肇建疏山寺[13],中和年之后又有文偃和园照及庆甫等一批高僧先后于金溪肇建疏山寺,众僧传道施医,光大了旴江医学。[13]

高僧中,尤以禅宗法门洪都宗的创始人马祖济世救人最为显扬。唐朝天宝年间,马祖率门徒数十人在旴江流域的抚州西里山、宜黄䂬山、洪州钟陵、新建西山等地修习;最后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68年)移居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直至圆寂前一二年。他以开元寺所在洪州(今南昌)为中心,跋涉赣域全境,弘法施医,课徒诲众达40余年,广建庵寺,有“四十八道场”。追随其左右弟子有智藏、怀海、普愿、法常、惟宽、怀晖、大义、慧海等139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以洪州为基地,弘法施医游走八方。马祖丛林遍布华夏,马祖禅法广传大江南北。嗣后,马祖弟子百丈承其衣钵,发扬光大,制定丛林清规。丛林的建立和清规的设立,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创举。故佛界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赞誉。[10]马祖既是高僧又是医中圣手,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马祖曾于靖安县法药寺弘法时,“适逢当地疫病流行,于是卓锡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民皆称颂。”法药寺由此得名。[10]马祖众徒传其衣钵,弘法施医,如高徒石䂬寺惠藏传其衣钵,由此石䂬寺有医术传世,后世住持戒明颇得真传,医术精湛,曾治愈仁宗皇后恶疾,获皇帝御赞,光大了马祖洪州宗宗风。[10,11]

居士中,尤以豫章新建居士名医沈应善济世救人最为显扬。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记载:“沈应善字嘉言,梁休文后裔,其六世袓仕豫章,因家焉。事亲至孝,亲殁,庐墓叁年,闾里称之。屡试,不售于有司。一夕,梦神人示曰:上帝命汝活千万人,岂可守一编以自负乎?既寤,遂决志学医,遇蜀之韩隐菴,师事焉。初授素问内经诸书,研究不辍,徐进以导引之术,及秘藏诸方。三年,韩别去曰:九九之际迟我于峨眉之麓。自是名益振。凡士大夫无不与之游,投以剂,罔弗验者。岁厉则损赀贮药,济人靡倦。居旁构一舍曰:来安堂,诸药饵饮食,无不具备。年八十一,忽语家人曰:韩先生招以缄,我将逝矣。寻沐浴而卒。著《素问笺释》二卷行世。子长庚,以经业补邑博士弟子员,能世其学。”[19]

2.2医道相通,以道扬医旴江流域道教传播广泛,洪州西山、南城麻姑山及樟树阁皂山之道教盛极其时,“江汉湖海之士远道而来”,誉为“神仙之会所”。西山道教有高道许藏秘、张开先、叶法善、张氲、胡慧超、施肩吾、陈陶等和麻姑山道教有高道邓思瓘、邓德成、谭仙岩、黎琼仙、宋白元、邓延康等及阁皂山道教有高道许藏秘、孙思邈、孙道冲、孙智谅、程信然等修行弘法,采药炼丹,施医济众。由于高道们在麻姑山和阁皂山的道教和医药活动,亦促进了旴江建昌帮和樟树帮药业的发展。医道相济,医药相济,道以扬医,由此旴江医学得以广泛传播。

隋朝大业年间,高道许藏秘(许逊七代孙)隐居豫章修行,传道施医,其时高道王积游豫章弘法,曾与之相遇。唐朝太宗贞观年间,高道张开先隐居西山修行,施医济众,因德行高尚,曾为唐太宗召见,并被敕建“旌阳宝殿”,因而西山许真君道教得以重振。[9]高宗显庆年间,高道孙思邈曾来樟树隐居,行医采药,收集民间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又对阁皂山的药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开创了樟树药源普查和方剂整理的先河。由于孙思邈誉位“药王”,故阁皂山又名“药王山”,现今誉为“中国药业基地”。[16,20]高宗时,张氲(号洪崖子)隐居洪州西山修行,玄宗开元十六年洪州大疫,张氲施药市中,病者立愈。[9]高宗上元年间,高道胡慧超隐居洪州西山重振西山道教20余年,曾参与陶弘景校《太清经》;玄宗时,唐玄宗、武则天曾召见胡慧超,武则天要胡氏为其制作长寿不老药及传授延年养生法,临行唐玄宗作诗《送胡真人还西山》赠胡慧超,由此胡氏仙名远扬;胡氏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许逊修行传》《神仙内传》等典籍,整理了许逊教义宗旨及拯疾救厄之术,使葛玄、葛洪、许逊的积德行善、救人疾苦之“灵宝净明宗旨”广为流传。[10]胡慧超门下弟子甚多,显著者有万振、蔺天师、黄令微(黄华姑)等,万振治人疾苦立效,蔺天师施药济物活人甚多,黄令微施药度人为民敬重,黄令微弟子黎琼仙得师真传常救人疾苦,颜真卿访黎琼仙后遂撰《井山华姑仙坛碑铭》以颂黄华姑。[9,10]高宗仪凤年间,高道孙道冲隐居阁皂山布道施医,入朝面圣,获诏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10,20]玄宗开元年间,高道孙智谅、程信然隐居阁皂山弘法施医,孙智谅奉诏入京面圣获赐号“阁皂观”,由此修行求药者日增,山中道教日益繁荣,阁皂山之灵宝道风盛行于世;[10,21]之后,南城麻姑山高道邓思瓘(号紫阳)亦奉诏入京面圣,讲述麻姑女“攘除灾厄”之功,获赐号“仙都观”,由此修行求药者日众,麻姑山香火鼎盛,邓氏弟子邓德成、谭仙岩、宋白元、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邓延康等皆因传道施医度人而著名于世,为民敬仰;[10,13]由于高道们在麻姑山和阁皂山的施医济众、采药炼丹、种药识药,受其影响人们纷聚于两地采药、制药及贩药,逐渐形成了药墟,促进了旴江医学与建昌帮和樟树帮药业的发展。开元年间,高道黄令微与弟子黎琼仙隐居临川藤桥开坛布道,施医济民。[10,11]宪宗时,豫章道士崔隐士,曾将丹药投掷井中治大疫,患者饮之即愈;又以一丸丹药治愈宪宗奇疾;崔氏撰有《入药镜》,书中强调只有通过“静定为药镜”修炼精气神,才能长生久视,对后世内丹术学说影响很大,被夏宗禹称为“金丹之枢辖”。[2,22]元和年间,高道施肩吾隐居西山,传承西山道教,济人疾苦,撰《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华阳真人秘诀》,三书不仅为道教典籍亦是我国较早的气功专籍,论述补养、内丹之法,主张养形为先,其次补益精气神,最后才能练内丹。[10]

3 五代时期

此时期,旴江流域佛、道承大唐发达之势,盛况不减,高士如云,高僧有光慧、智炬、慧霞、文偃、文益、德韶、慧明等及高道有谭紫宵、饶洞天等,传道施医,仁德传扬。

3.1医佛相通,以佛弘医禅宗兴达,尤以宜黄曹洞宗最为鼎盛,宗风遍及中华远至新罗(今韩国)。此时期,宜黄曹山有高僧光慧、智炬、慧霞等,弘法施医,光大宗风;后世曹洞宗高僧元来医术精湛,万历时曾治愈当朝陈太后眼疾。[10]唐末五代时,高僧文偃离开其师匡仁入主金溪疏山寺修行,弘法施医,创立禅宗云门宗,宗风盛行,被誉为“天下禅河中心”。[13]五代粱时,高僧文益入主临川崇寿院,弘法施医,创立禅宗法眼宗,追随弟子有德韶、慧明等,海内外入寺求学者多达千余人,被誉为“汝水之灯”。[10,13]

3.2医道相通,以道扬医道教兴盛,天师道及灵宝派流传甚广。其中,尤以南丰天师道高道谭紫宵为著,谭紫宵擅内丹术,济世救人;临川饶洞天传承谭紫霞天师道之天心正法创天心道派,天心道传人有冲素、游道首、邹贲、天信等。[23]

4 结语

南北朝以降,尤其是有唐以来,宗教兴盛,佛道发达,仁医辈出,施医济众之德行亦促使后世旴江医学的传扬发展而兴盛。德行最为显扬者,当属高僧马祖及其后世法嗣及信众。马祖,被后世誉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一生弘法施医,跋涉江西各地,建“四十八道场”,仁心惠众,救苦济困。如马祖曾于靖安施药井中救治疫病为民称颂;又如他修行于宜黄石䂬山,弘法施医,由此石䂬寺有医术传世,其高徒惠藏传其衣钵,惠藏之后由高僧戒明主持,戒明得马祖、惠藏真传,颇有马祖遗风,医术精湛,曾揭榜治愈宋仁宗皇后恶疾,获皇帝御赐“江南第一名山,石䂬义泉古寺”匾额,光大了马祖洪州宗宗风及旴江医学。[11]

佛教僧医仁风弘扬中医千百年。由于马祖的传化,后世佛界仁医辈出,有慈济、心斋、方以智、喻嘉言、觉音、付觉性、慧悟等数十位高僧、佛医及居士名医在旴江流域新建、南城、抚州、樟树、金溪、南昌、东乡等地弘法度人,教化民众,传医治病,弘扬医学,闻名遐迩,由此旴江名医辈出。如唐代新建居士名医沈应善,好佛心慈,在宅旁建“来安堂”,储放药饵食物以施救疫病流行时危难之人,撰《素问笺释》《医贯集补》,以笔记体裁系统地诠释医经中的疑难问题,对后世医经研究颇具指导;沈应善之子长庚亦世其业,并注释《本草》。[19,22]豫章名医喻义,擅外科,撰成《疗痈疽要诀》《疗肿论》,二书为国内较早的外科专籍;名医甘伯宗,曾客居豫章,撰《名医传》,记载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21]五代何溥,通医,曾客居豫章、宜春,撰《论气正诀》 [22]。宋代丹阳普宁寺高僧慈济,精通医术,曾在樟树修行,传寺院秘方急救名药——参茸黑锡丸方,济世千年至今仍为樟树名牌产品。南城名医黎民寿,好佛有“居士”雅称,视民众之疾犹如己病,广搜良方,撰《黎居士简易方论》救黎民于疾苦,虽求治者应接不暇,始终不怠不倦,治病多良效,极受民众拥戴。明代金溪龙兴寺高僧心斋,精于疡科,仁心圣手,凡宿瘤如杯毒痈满背者,治之皆获良效,人比之扁鹊;其徒周僧、李僧皆得其传。明末高僧方以智隐居黎川、金溪、南城、南丰、抚州、樟树、青原山,施医济众,在樟树阁皂山开药圃,在黎川撰成《药地炮庄》。清初南昌新建名医喻嘉言,由僧而医,用佛理论阐述医学,所著《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皆带有浓厚佛教气息,将佛典的四大五阴说融入医理;专作“阴病论”,以清燥救肺汤治秋燥“阴病”;将佛教戒律贯穿在诊疗中,以“医门法律”规范医生的行为,保障患者的权益。清末民初金溪名医谢佩玉,业医南昌,信佛好施,术高心慈,活人无数,被市民赞为南昌名医“四大金刚一尊佛”之“一尊佛”。民国南昌居士名医姚国美,带头捐赠数万元诊金,以募化重修佑清寺(即唐代开元寺),并将寺名改为“佑民寺”,在寺中专设中医门诊为平民疗疾施药,日诊千人,救人无算;姚氏首先倡议并与江公铁、张佩宜、姚穉山等同仁一道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精英,为振兴江西中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南昌城内仍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民谣传颂。民国临川金山寺住持慧悟,重振残损寺院,修复殿宇,弘法施医,广度民众,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创办金山寺中医传习班,收纳有志于医学的穷困青年,并且从丰城、南昌等地请来名医执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其中不少人常到乡村施医送药,亦有众多人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可见,由于僧众的传道施医,教化民众,促进了旴江医学的传播。[2~41022~26]

鉴于上述,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旴江流域宗教兴盛,以医传教,佛道发达,浓厚的宗教地域文化,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佛道医家群体。旴江宗教,以佛教更为繁盛,禅宗大兴,尤数洪州禅宗法门的创始人高僧马祖济世救人最为显扬。医佛相济,由于马祖的传化,后世仁医辈出,谱写了一幅璀璨的“佛教宏医”的群芳谱,光耀中华。

参考文献

[1]谢强,周思平,黄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1~14

[2]谢强,黄冰林.旴江医学发展纪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3)15~23

[3]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201344(3)3~6

[4]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一)[J].江西中医药,201344(4)3~8

[5]谢强.旴江医学史考(先秦——汉晋)[J].江西中医药,201647(1)3~511

[6]彭适凡.江西通史·先秦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导论35~39

[7]卢星,许智范,温乐平.江西通史·秦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12~220

[8]周兆望.江西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11~225

[9]陈金凤.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90304320~321347~355

[10]张国培,何明栋.江西省宗教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41223~243139~4158639398100~102170181189205210228391

[11]罗传奇,张世俊.临川文化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46~347352~353

[12]万安飞.七里岗乡志[Z].临川:临川区七里岗乡老乡协会,2006200

[13]周克强,何建华,罗志洪.神秘之光——话说抚州宗教[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48~924205~210

[14]万安飞.湖南乡志[Z].临川:临川区湖南乡人民政府,2007276~279437

[15]李国强,傅伯言.赣文化通志[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128134

[16]孙国如,黄文鸿.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9~20

[17]万安飞,何钟芳.大岗镇志[Z].临川:临川区人民政府,2008190

[18]陈勋民.崇仁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731

[19]·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第十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46

[20]《宜春市志》编篡委员会.宜春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5242268

[21]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87497506

[22]杨卓寅.江西杏林人物[M].南昌:江西省卫生厅,1988:52~54

[23]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0~161

[24]常世英.江西省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89~704

[25]周标.江西省卫生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264~278 380~405

[26]谢强.源远流长的旴江医学——旴江医学发展探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26(2)1~4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16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