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55位医药名人传略
2019-12-25 11:06  

谢强  黄冰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330006

摘要:简述江西省旴江(抚河)流域从西汉的浮丘公至清末的黄石屏等55位“旴江医学”流派医药名人的传略。

关键词:江西;旴江;抚河;旴江医学;医药家;传略


旴江流域,医药之邦,医药繁盛,西汉迄今有医药家1 612人,名师代出,著作宏富,学说纷呈,奇技频现,形成了著名的“旴江医学”地方医学群体及流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及东南亚医学的发展。

20181028日,全国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旴江医学”发祥地江西省抚州市召开,来自海内外1 200余位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齐聚抚州市,探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未来,携手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抚州市政府向大会展示了“中华中医名人馆”及111位中医药历史名人传略及图,其中有旴江中医药名人55位。受抚州市政府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胡晓峰指导了“中华中医名人馆”工作,笔者撰写有关旴江中医药历史名人的传略。现将55位旴江中医药历史名人传略阐述如下。

1 浮丘公

浮丘公(约西汉初中期),生平及里居未详,西汉昭帝时在世。方士,炼丹家,医药家。擅丹术,通岐黄术。西汉昭帝时(公元前86~74年)携王衮、郭姒二弟子隐居江西南城麻姑山修行,採药炼丹,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开旴江流域医药之先河。受其影响,业医药者纷起,由此旴江医学及建昌药业兴起。至今,麻姑山尚有浮丘公丹井遗址存留。

2 张陵

张陵(34~156年),一名张道陵,字辅汉,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道教“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后称“正一道”)祖师,医药学家。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所学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黄老之道,遍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曾隐居江西樟树閤皂山修行,结庐筑坛,採药炼丹,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开樟树医药之先河。至今閤皂山尚有张陵“天师坛”遗址存留。后至贵溪县云锦山(今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感此地山水清幽乃古仙人栖息之所,因此在山中修行创教,以医弘道,济世行善,採药炼丹。三年而神丹成,现龙虎,故云锦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陵六十岁。其后,张氏又游四川鹤鸣山。张陵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30年,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已佚)为我国早期本草、方剂专著。

3 葛玄

葛玄(164~244年),字孝先,号仙翁,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道教“灵宝道”(俗称“葛家道”)祖师,医药学家。随左慈学道,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精岐黄术。好遨游山川,去过括苍山、南岳山、罗浮山等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年)来江西修行达42年,游历麻姑山、西山、玉笥山。后隐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閤皂山,採药炼丹,摆摊售药,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以医弘道,终老于此。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删集《灵宝经诰》,并嘱弟子世世箓传。所撰《葛氏杂方》《断谷食方》《广陵吴普杂方》《神仙服食经》等(皆佚)为我国早期本草、方剂专著。葛玄之后裔葛洪、葛巢甫等传其衣钵,在閤皂山创建“葛家道”(即“灵宝道”)和“葛家医”,后世将閤皂山及山上的崇真宫立为葛家道和葛家医的祖山、祖庭。由此,閤皂山修行採药者日众,香火鼎盛,促进了旴江医学及樟树药业兴起。

4 许逊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道教“净明道”祖师,后世尊称许天师、许真君,

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称为四大天师,医药学家。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岐黄、阴阳、道术。二十岁举孝廉。二十九岁拜西安(今江西修水县)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在南昌西郊的西山(又名逍遥山)隐居修行。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任旌阳县令,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时逢旌阳瘟疫流行,许氏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敬如父母,敬称其为“许旌阳”。后弃官东归南昌西郊的西山修行,以医弘道,济世行善,创“太上灵宝净明法”,建“太极观”道院,额曰“净明真境”,其宗旨为“净明忠孝”,撰《炼丹图》1卷(今存)。后世兴起许逊信仰,唐宋时期尤甚,立许逊为“净明道”祖师,在南昌郊区西山建“玉隆万寿宫”,将西山及“玉隆万寿宫”立为“净明道”的“祖山”“祖庭”,至今“净明道”之“万寿宫”遍布寰宇。

5 董奉

董奉(三国时期),字君异,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福州)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后隐居不仕,专于修真和行医。董奉曾游行南方,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后寓居南昌、庐山。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宣演道教,并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由于医术高明,董奉与同时代谯郡的华佗和南阳的张仲景并誉为“建安三神医”。董奉医德高尚,施医不收诊费,种杏即可,凡重病得愈者,令栽杏五株;轻病得愈者,栽杏一株。董奉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每年杏子熟时,需要杏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再将换来的谷子赈济贫民。如此数年,竟得10万余株,郁然成林,遗留后世“杏林”佳话。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颂有德良医,“杏林”医风千古流芳。

6 葛洪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医药学家,道教“灵宝派”祖师,炼丹家。葛玄之侄孙,16岁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拜葛玄之徒郑隐为师,学炼丹秘术,传承葛玄衣钵。遍游名山,曾隐居江西南城麻姑山、樟树閤皂山及南昌西山修行10年,採药炼丹,以医弘道,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游广东师事鲍靓,继修道术和医术,深得鲍靓器重 ,娶鲍靓女儿为妻,终老于罗浮山。所撰《肘后备急方》3卷,记述了“尸注”“恐水病”“疱疮”“沙虱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先发现和记载的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并且还发明了取出狂犬脑敷病人伤口的免疫学治疗方法,这比法国巴斯德的病兔脑髓针剂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类似方法早了1000多年;书中“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发了我国中药学家屠呦呦等创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高效抗疟新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由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葛氏尚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传世;另有《玉函方》《服食方》《太清神仙服食经》《玉函煎方》《金匮药方》《还丹肘后诀》《抱朴子养生论》《胎息术》等,皆佚。

7 胡慧超

胡慧超(?~703年),又名胡超僧,字拔俗,号洞真先生,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人。道教“净明道”祖师之一,道教理论家,医药家。武则天圣历年间出家学道,知医药,隐居洪都西山修行20余年,整理道教典籍,採药炼丹,传道施医,与施肩吾共同将西山“净明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武则天曾召见胡慧超,要胡氏为其制作长生不老药及传授延年养生法,武则天服之,以为神妙。玄宗亦召见过胡氏,临行为其作诗《送胡真人还西山》,由此胡氏道名远扬。胡氏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许逊修行传》《神仙内传》等典籍,整理了许逊教义宗旨及拯疾救厄之术,宣扬许逊“灵宝净明宗旨”,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使葛玄、葛洪、许逊的积德行善、救人疾苦之“灵宝净明”宗旨及信仰,广为流传。

8 释道一

释道一(709~788年),名道一,俗姓马,世称马祖,汉州什邡县(今四川什邡市马祖镇)人。佛教禅宗洪州宗祖师,以佛通医。幼年出家,青年时师从南岳怀让禅师。唐天宝三年(744年)赴江西传道,开宗立派。先至临川、赣县等地,后入住洪州钟陵开元寺(今南昌市佑民寺),直至圆寂。道一,以洪州开元寺为中心,游涉江西全境,弘法施医,课徒诲众达40余年,广建丛林,有“四十八道场”。追随其左右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嗣后,马祖弟子百丈禅师承其衣钵,发扬光大,制定丛林清规。丛林和清规的建立,使禅宗的中国化最后在江西得以完成,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创举。有云:“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洪州”。马祖,既是高僧又是医中圣手,以“看护病人”视“第一福田”。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马祖曾赴江西靖安县法药寺弘法,“适逢当地疫病流行,于是卓锡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民皆称颂。”今马祖丛林和禅法广传华夏。

9 蔺道人

蔺道人(约790~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医药学家,僧人。避难隐居江西修行,居宜春县钟村。蔺氏精专骨伤科,理验具丰,隐居钟村数十年,与同村彭叟“颜情甚捻”,“彭叟之初识道人三十许,今老矣,然风采无异前时。问其姓名,曰:蔺道者。问其氏,曰:长安人也”,至会昌年间“貌甚古,年百四、五十岁”。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逢彭叟儿子上山砍柴折伤颈椎及肱骨,蔺氏用正骨医术为他治愈了伤损,其后将所著医书《理伤续断方》(数卷)传给彭叟,不久便离村游于周边的旴江流域山水间。蔺氏曾游历建昌修行,採药制药,施医济人,至今建昌药帮仍然流传中药“煨附”炮制法,这是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蔺道人“煨制”附片珍稀特色炮制法。蔺氏所著《理伤续断方》(今仅存1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书中汇集唐以前骨伤科诊治经验及成就,记载了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治、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圭臬。

10 陈自明

陈自明(约1190~1270年),字良甫,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医学家,江西古代上十大名医之一。出身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十四岁通晓《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长于大方脉。潜心于妇产科、外科,颇有建树。撰有《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管见大全良方》,皆存于世。《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该书二十四卷,共260多篇论述,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外科精要》,全书共60篇,对治疗痈疽极有创见,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主张外科用药应根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方面盛衰变化因证施治,在治疗上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颇受后世医家的赞赏。如汪机《外科理例》及王肯堂《疡医准绳》,均大量采录陈氏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大。

11 侯逢丙

侯逢丙(1216~1290年),字唐卿,江西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医药家。先世开封人,曾祖父候显仁做过高邮县和兴化县的知县,后因避战乱而逃江西多地,最后定居清江樟树。逢丙幼孤,孝养寡母,博学强记,握笔成章,善书法、工吟咏。奉“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之训,研读岐黄,熟谙医药之道和经商之策。认为清江“扼江广之津要”,交通便利,为四方药材集散之地,药源广泛,于是开设“侯逢丙药店”,专事制药售药。侯氏刻意求精,精选道地药材,制炒遵“肘后”,讲求制药质量,注重功效,获得人们的赞誉。所制药材质量之高,畅销东南各地,跃居全镇药材行号之首,亦成了清江药界的首户。侯氏豪爽慷慨,尚义好施,乐于助人。凡是贫苦百姓,无论远近亲疏,看病施药,不取分文,人称“侯善人”。所以,前来找他求医求药的人众多。理学家吴澄,应其子侯登之请,为侯逢丙撰写了墓表,由此他的事迹才得以流传至今。

12 黎民寿

黎民寿(约南宋中晚期),字景仁,号水月,一生好佛人称“居士”,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初习儒业未能得志科第,因感伤民众之疾苦,故弃儒拜师从医,视民众之疾犹如己病,叹曰“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广搜良方,救黎民于疾苦,虽求治者应接不暇,始终不怠不倦,治病多良效,患者争造其门。景定元年(1260年)撰成《简易方论》11卷、《决脉精要》1卷,并撰有《广成先生玉函经解》3卷,皆流传日本。另撰有《断病提纲》《辑方》,今佚。理学家吴澄曾赞曰:“盱江名医黎民寿,著论《辑方》,至今盛行于世……何盱江独多工巧医欤。”刘伯骥《中国医学史》云:“《简易方论》明出其方,明著其法,昭白洞察,刊于示人,明曰‘简易’”。

13 席弘

席弘(约南宋中晚期),一作席横,一作席宏,字弘远或宏远,号梓桑君,江西临川县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先世为宋廷明堂医官。席氏针灸精妙,善治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急重症,辨穴施针,捻转补泻,有立竿见影起死回生之效。席氏以针灸薪火相传,据《神应经》记载:席氏医学传至第十代孙席天章时,由家传变为师传。席天章不仅内传儿子并且外传于徒弟陈会,陈会又授徒24人,门徒涉及国内多地,迄清末仍有后裔席瑾传承家学,形成了门徒遍及全国的席弘针灸学派。这是我国历史上传承最久远及影响地区最广的针灸派系。席弘门徒根据席弘学术思想而补辑或编写成的针灸歌赋《席弘赋》,后世《神应经》《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重楼玉钥》等皆传承了席弘的学术思想。徐凤《针灸大全》有赞:“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高明。”所撰《席横家针灸书》,今佚。

14 李駉

李駉(约南宋中晚期),字子野,号晞范子,江西临川县人,儒而善医,因见古医书文字深奥,庸医妄用药饵,误害性命,于是专事医学,研探《难经》《脉经》等医经,详加注释,咸淳五年(1269年)撰成《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7卷,存世。李氏因感当时流传的《难经》注本浅陋多错,不足以观读,致使奥旨暗而不彰,医者莫能资其说以施世也。于是根据古贤遗训,加之自己的研究所得,提取《难经》大法,结合《素问》有关内容,绘图38幅,以发明阐释脏腑、阴阳、营卫、三焦、脉象、经络、腧穴之旨义,对《难经》的主体内容分7卷进行“随句笺解,义不容舛”,做到一句一解,以发皇经义,“言言有训,字字有释”,这种注解方法对于初学者较适用,此书更是现存《难经》较早的注本,其文献学价值尤为重要。

15 董起潜

董起潜(约宋末元初),江西乐安县人。医学家。宋儒生,宋亡后,弃儒从医,以解民众疾苦。医术精湛,名播四方,能究脉之精微,察病之原本,言未病时将发之疾,去已病于霍然。理学家吴澄誉其为“十全之医”。董氏曾治愈吴氏从孙之病,小儿“抱奇疾,医莫能疗,而更生于起潜只手”。至顺元年(1330年)董氏访吴澄,观其气色,预言吴氏次年夏秋之间必发重病,建议吴氏服药于未发之前,吴氏疑惑未服,来年之夏病果发,似疟非疟,日轻夜重,医莫能辨,董氏逐次给吴氏用桂枝加附子汤温散其表,四桂散加姜桂暖其下部,治中汤加附子温其中焦,参苏饮益气调理等,“凡四易药”,立愈。吴澄撰《赠董起潜序》慨曰:“倘天下之医人人如起潜,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潜,则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举世无枉夭之患,良医之功其博济于民,视良相奚异!”

16 杜清碧

杜清碧(1276~1350年),名杜本,字伯原,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理学家,医学家。杜氏清静寡欲,淡于进取,博学善文,以儒通医。曾诏任翰林院特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馆编修,几度辞官不就,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志,行医乡里,忙于著述,传播理学及医学,其中撰写《舌镜》1卷(已轶)和《敖氏伤寒金镜录》1卷(今存)。《敖氏伤寒金镜录》(1341年)为诊断学著作,是在前人敖继翁的《金镜录》基础上增订而成,将原书12舌苔图增为36图,绘图形象,直观清晰,验舌求因,辨舌施治。书中每图之后,皆附有其所主证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以辨舌用药辨治广义伤寒,而且对于杂症、内伤病,亦可于此类推辨治。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图文并茂,便于辨识,对后世影响较大,被《薛氏医案十种》《医林指月》《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遵生集要》等后世医籍所收入。

17 严寿逸

严寿逸(约元代初期),字仁安,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精研岐黄术,曾任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县)及天临路(今湖南长沙市)医学教授,医术精湛,精于察脉辨治。临证治疾,应手奏效,从其学者众。曾游京师大都,以医名京都。撰《医说》4卷,已佚。理学家吴澄特为之作序,赞曰:“盱江名医黎民寿,著论《辑方》,至今盛行于世。医学教授严寿逸,亦盱江人,用药去疾,随试辄效。何盱江独多工巧之医欤?观所述原脉、原证、原病、原治四篇,亦可见其技之大概矣。”“上祖东汉张仲景,下宗金元名医刘守真、张子和等,医术大进,京师之人,无贵贱贫富,闻君名者,凡有疾无不迎候,举药辄效。”

18 范叔清

范叔清(约元代初中期),江西临川县人。喉科医家。儒而善医,私淑葛洪及同里先贤席弘、陈自明,以咽喉口齿科知名,擅治咽喉口齿疾病,善治喉风、喉喑,是我国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喉科医家,亦为旴江喉科流派的主要创始人。“南丰危亦林,得其传授,后成名医”,危亦林总结范氏和前人经验及家学,撰成我国最早的喉科专卷《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提出“秘传咽喉科一十八种喉风证”新说,发前人所未发,开咽喉病症以风命名之先河,范氏喉科经验流传后世,迄清末范氏仍有后裔范才传承家学。

19 危亦林

危亦林(1277~1347年),字达斋,江西南丰县人。医学家,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出生世医之家,高祖危云仙精大方脉,伯祖危子美通妇科、骨伤科,祖父危碧崖精儿科,伯父熙戴长眼科并疗瘵疾。自幼好学,博极群书,既传承家学,又从本州的江东山习疮肿科及临川的范叔清习咽喉口齿科,通晓诸科,于眼、喉及骨科最为擅长,官至南丰州医学教授。以十三科为类分,历时十载著成《世医得效方》,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编篡,内容包括临床诸科231种疾病,载方3 300余首,创制了许多名方,如玉屏风散风靡至今。该书于眼、喉、正骨科论述尤精,在眼科方面,首绘眼八廓图,系统阐述了眼的五轮八廓疾病的辨治施治;在喉科方面,首创咽喉18种喉风证,创导咽喉口腔的局部针刺(喉针)、吹药(喉药)、小竹管吹药(喉枪)特色治疗,反映了其针药结合、内外兼治的临证独特风格,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骨伤科方面,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为我国骨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位正骨科学家。

20 沙图穆苏

沙图穆苏(约元代初中期)一作萨里弥实,字谦斋,号竹堂,蒙古族,生平及里居未详。医药学家。精医术,元至治及泰定时(1321~1328年)以御史出任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县)太守。任建昌太守期间,亲掌医药和制定医药制度,深入民间,查考历代名家方书,搜集建昌一带民间验方,于泰定元年(1323年)编篡《瑞竹堂经验方》15卷,列临床诸科15门,载方340余首,选方精要,处方醇正,切合临床。首创八珍散和夜光丸(石斛夜光丸),疗效卓著,沿用至今;并且研创和制定了膏、丹、丸、散等制备技术及规范,以及研创出独特的炒、炙、煨、煅、炆、淬、霜、曲、芽等中药炮制13法,逐渐完善了旴江药材炮制技术体系,形成了旴江建昌帮制药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所遵从,沿袭至今,已远传东南亚诸国。理学家吴澄曾为《瑞竹堂经验方》作序赞曰:“旴江郡侯(沙图穆苏)……犹注意于医药方书之事,每思究病之所由起,审药之所宜用……遇有得必谨藏之,遇有疾必谨试之,屡试屡验,积久弥富。”

21 姚宜仲

姚宜仲(约元代初中期),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医传三世,儒而善医,博考群书,医术益精,尤善诊脉。增补《断病提纲》,以求与钱闻礼《伤寒百问歌》有异曲同工之效;又辑补其父《脉诊指要》,增于歌诀,列二十七种脉,分述脉象、脉位等内容,见解独到。理学家吴澄特为之作序:“俗间误以《脉诀机要》为《脉经》,而王氏《脉经》观者或鲜。盱江姚宜仲三世医,周秋阳、周嘉会,儒流之最也,丞称其善脉,其进于工巧可知。增补《断病提纲》,殆与钱闻礼《伤寒百问歌》同功。《诊脉》一编,父经子诀者也。为医而于医之书、医之理,博考精究如此,岂俗医可同日语哉。”增补《断病提纲》《脉诊指要》,皆佚。

22 赵宜真

赵宜真(?~1382年),字元阳,号元阳子,江西安福县人。南昌新建西山净明道五传祖师。医药学家。少通经史,长习仕业,因久病不愈乃弃儒入道,曾师事南昌高道李玄一及西山净明道黄元吉。赵氏精通医术,常自制成药,施以济人,被时人所重。撰有《仙传外科秘方》11卷(1395年刊行),传世。是书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赵氏认为痈疽之名虽有二十多种症状,然而重要的只有两样,即阴症和阳症而已,对各种痈疽的临床症状、病因及治疗作了详尽阐述,并强调对痈疽要及早治疗。书中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该书是治疗痈疽外科方面的专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历史影响。

23 赵瑄

赵瑄(约明代初期),字文英,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赵氏一生力探岐黄之秘,精通医理,医术高超,经验宏富,医名享誉四方。经由地方保举,选拔进宫,官至太医院御医。李西涯《西涯文集》有云:“余始来京师,即闻御医赵君名。观其察脉断症皆应手,发药无少疑滞而多奇中,非专门名医不能及。四方负疴求治者云集,无虚日。”赵氏有医德,对待病人不惮烦,不问富贵贫贱,皆竭力一一应之,不计报酬,人服其神。《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和正德《建昌府志》皆记其事。

24 刘瑾

刘瑾(约明代初期),字永怀,号恒庵,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医学家。师从宋代针灸名医席弘的第十一代传人陈宏纲(陈会)学针灸术,尽得其传。聘为宁王府医官,因其精医学擅针术,颇为宁王朱权所赏识,认为“独刘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继宏纲之术而无坠也”。宁王命刘氏重新校订和补辑其师宏纲的针灸医书《广爱书》(今佚),并改名为《神应经》,刊刻于世,使旴江席氏针灸医派学术广为流传。刘氏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有《神应秘要》一册,已佚。《神应经》1卷(1425年刊行),是一部针灸学专著,设有百穴法歌,记载病证548条、穴位211个、诸病配穴及针灸禁忌,并附以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灸四花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诸多病证,内容精练,切于实用。书中所列席弘医门从宋迄明传承十二世的“针道传宗图”,是研究针灸史和江西地方医学史的重要文献。清修《四库全书》时,将该书收入子部医家类书目中。

25 徐凤

徐凤(约明代初期),字延瑞,号泉石,江西弋阳县人。医学家。徐氏酷爱针灸,游学四方,遍访名医,博搜广辑。自建文二年(1400年)于倪孟仲处学针法,次年过扬州于彭九思处传习窦汉卿针术,其后游临川、豫章传习到席弘医派的《广爱书》《神应经》,遂将席弘针灸经验改写成《席弘赋》,并收入于所著《针灸大全》中,传播了席弘针派的学术思想,由此后世诸多针灸医籍都收载了《席弘赋》。徐氏极力推崇席弘针术,在《席弘赋》中盛赞:“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高明。”正统四年(1439年)徐氏撰成《针灸大全》6卷,今存。书中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针灸学历史文献,注重针法和按时选穴手法,其中“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堪称是按时取穴法之准绳。全书内容较多地采用歌赋形式记述,这一著述特色对明、清时代针灸歌赋的不断涌现有着较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研习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

26 万全

万全(1499~1582年),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祖籍南昌。医学家。世医出身,祖父为南昌名医,后迁居罗田,以幼科闻名乡里,父亲也为小儿医,人称万氏小儿科。早年习儒,为廪生,仕途不顺,转而学医。在继承家学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医术精湛,熟谙诸科及养生之学。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余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曾获知县与布政使赠予“儒医”称号,清初被康熙帝嘉封为“医圣”。晚年总结祖辈及个人临床实践,撰有《广嗣纪要》《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痘疹心法》《片玉痘疹》《片玉心书》《养生四要》《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妇人科》等10种医籍,后被收入《四库全书》颁布天下,为海内外医家所推崇。清代沈金鳌、武之望,日本丹波元坚、汤本求真,朝鲜许浚等著名医家均在个人著作中援引万氏学术,并给予高度评价。所撰《养生四要》,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观念,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

27 饶鹏

饶鹏(约明代中晚期),字九万,号东溪,江西临川县人。医学家。精医学,“得医学之的”。挟技长期居于广东,名噪一时,正德壬申年(1512年)以医功受冠带。饶氏学术上尊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四子为正宗,于嘉靖七年(1528年)撰《四子之要》8卷,后刊刻时改名《东溪节略医林正宗》。该书为综合性临证医学方书,首卷列《脉赋》及药物基本知识,其余诸卷分别为“长沙张仲景伤寒方法”“丹溪先生气血痰郁四证方”“东垣李先生治内损方”“河间刘守真先生外科秘要”。书中所汇集各类病症诊治法多为饶氏的临证经验,经验独到,颇具特色。黄玠作序誉之:“临川饶东溪叟之医之学,得其源委。已人危矣,如手发蒙……手篡《四子之要》,可谓得医学之的者矣。可传也……叟名鹏,字九万,以医功冠带于正德壬申之禩。”

28 易大艮

易大艮(1510~1590年),字思兰,江西临川县人。医学家。生平未详,精于医,学术造诣颇深,治病经验丰富,但著作仅流传有医案18则,撰成《易氏医案》。清代医学家王琦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将《易氏医案》收入宝笏楼《医林指月》刻本中刊行。易氏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所载18案,其案虽少,特点突出,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传变,定方用药,治法以开郁为先,补益随后,案末附有自制经验方11首。18则医案中有9则体现了重治脾胃,占有一半。如易氏曾治一士大夫,素耽诗文,夜分忘寝,劳神过极,忽身热烦渴,自汗恶寒,四肢微冷,饮食少进,予以人乳并人参汤与服之,二日即愈,终夜安寝。易氏认为,人乳、人参俱为补脾益胃之品,故“见效最速”。王琦在《易氏医案·跋》中提及:“易思兰先生医按……偶检帙再读,耳目为之一新……读之可以开人心眼,特授诸梓,以公同好”,并且赞其可为“后学金针”。

29 李象

李象(约明代晚期)字汉仪,号石泉子,江西

清江县人。医学家。嘉靖年间诸生,幼习举子业,精研易学及诸子百家,博学工诗,后因重病而延东阳名医卢廉夫诊治,未逾年疾瘳。卢奇象才,遂尽心教之,象尽得其学,竟以医名世。曾游京师,公卿争以礼致之。李氏有感于时医疗疾投药每因讹传而伤生害人,故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撰成《医略正误》(又作《医略正误概论》),刊行于世,以正其误。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列举了五十余条医者在诊脉及治病用药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逐条详加辨正,并附医案佐证其说,而对发热一症阐述尤详。卷上前部分为时医之误十六论,后部分专论成人热证失误;下卷详论小儿发热之证,先是总论,次列热证总纲,又列热证18病证的病因、证候类型,最后为泛论热证治例。王树芬认为:“《医略正误》一书,是作者针砭时弊的杰作,是对发热这一临床常见症候的全面鉴别和阐释,可说是中医学最为全面的一部《发热症状鉴别诊断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0 龚信

龚信(约明代中期),字瑞芝,号西园,江西金溪县人。医学家。精岐黄术,曾任明太医院医官,以医名世。撰有《古今医鉴》8卷,由其子龚廷贤续编,初刊于万历四年(1576年)。龚氏提出“王道”论,重视《内经》阴阳互根之说,倡导东垣“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提出“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主张“医称多术”,这也是龚氏祖孙三代成为太医院医官的基础。所撰《古今医鉴》是一本综合性医书,书中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等理论基础,分论内、妇、小儿及五官等病,理法方药俱全,切合临床,并且龚氏在《古今医鉴卷十四麻疹》专篇首创“麻疹”一词。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很有参考价值。

31 龚廷贤

龚廷贤(1522~1619年),字子才,号云林,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医学家。出身中医世家,御医龚信之子,幼攻举业,屡考不中,弃儒从医,随父攻读岐黄术。曾隐居云林山中,遍览医书,又访贤求师,见多识广,医术精邃,通晓临床诸科,行医长达70载。曾任太医院吏目,因治愈鲁王妃臌胀病,鲁王誉之“天下医之魁手”,获赠“医林状元”头衔。万历年间以秘方治愈京城时疫,挽救了无数患者的性命。撰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另撰有《种杏仙方》《鲁府禁方》《济世全书》《云林神彀》《秘授眼科百效全书》《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20余种医籍。其著作多为综合性临证医书,对疾病的认识深刻细致,治法丰富实用,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尤其对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学有重大影响,多部著作在日本刊刻发行,《万病回春》被日本后世派奉为经典,是医家常用常读的医籍。

32 李梴

李梴(约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字健斋,江西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医学家。少年习儒,为邑痒生,颇负奇才,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精究医论,临床疗效显著,慕名求医者众多,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寓目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著成《医学入门》九卷。该书以朱丹溪再传弟子刘纯所著《医经小学》为蓝本,包括历代医家传略、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内容言简意赅、简明实用,集明代之前医学之大成。其中正文以歌赋形式写成,另加注文阐释说明,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书成刊行后流传甚广,远传东南亚,备受国内外医家推崇。朝鲜经典医著《东医宝鉴》大量援引本书内容,日本曾掀起持续近百年的“《医学入门》热”。

33 喻昌

喻昌(1585~1664年),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医学家。自幼聪明,熟谙岐黄,攻举子业,以副榜贡生入京,虽才高志远,但仕途不顺,遂潜心医学,明末(1643年)出版《寓意草》。清初(约1645年)因清兵侵江西,故入豫章城南百福寺为僧,专意佛学和医学。后蓄发入世行医于南昌、靖安及江南诸地,治病多奇中。且致力于著书立说和教授生徒,大开讲堂讲授医学,培养出一大批医家,开中医课堂式教育之先河。撰有《尚论篇》《尚论篇后篇》《医门法律》《(痘疹)生民切要》《喻氏古方试验》《伤寒尚论篇次仲景原文》《伤寒诀疑》《伤寒问答》《温症朗照》《会讲温症语录》《伤寒杂论十二则》《伤寒脉证歌》《温热燥论治》《伤寒后论》《张机伤寒分经注》《瘟疫明辨》等10余种医籍。对中医基础理论颇有建树,提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学说,是伤寒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创立大气论、三纲鼎立、秋燥论等学说,首开温病营卫辨证之先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张锡纯在其大气论基础上创制升陷汤;创制清燥救肺汤治疗燥证,至今沿用;强调辨证施治,倡导诊治规范,并撰有专文记述医案书写的规范格式,已具备现代病案书写的基本要素。喻昌医名冠绝一时,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34 龚居中

龚居中(?~1646年),字应圆,号如虚子,又号寿世主人,豫章云林(今江西金溪)人。医学家。出身中医世家,因病而而弃儒传承家学,精通医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外妇儿诸科,通晓气功等却病养生之术,曾任太医院医官,尤其擅长治疗痨瘵(肺痨),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痨瘵专家。撰有《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女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四百味歌括》《万寿丹书》《福寿丹书》《万寿仙方》《经验良方寿世仙丹》等医籍。代表作《红炉点雪》,又名《痰火点雪》,是龚氏考校汇辑历代诸家虚损论治精要并结合自身临证心得撰写的痨瘵专著,对痰火虚损痨瘵诸症论述详尽,所附诸方多为龚氏临证效方,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价值。《福寿丹书》,又名《五福丹书》,包括安养、延龄、服食、采补、玄修、清乐等内容,是研究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参考文献。龚氏平生著述丰富,涉及临床各科,自成体系,形成“百效全书”系列,广为流传。《红炉点雪》喻文子序云:“先生之书前后数十万言,布之海内,已户诵家传之。”

35 王文谟

王文谟(约明代晚期),字继周,江西南城县人。医药学家。世医出生,精于临床,通晓诸科。王氏将祖父王杏林、父亲王云泉和自己所收藏验之有效的医方医术,以及广搜民间走方医之验方及奇术,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辑成《济世碎金方》4卷(1594年刊行)。书中载方千余首,绝大多数是经验简便的小方奇术,切合临床,反映了明代旴江东南部一带(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的特色民间医术,是我国存世最早罕见而富有特色反映民间走方医的方书,早于清代赵学敏的走方医方书《串雅》166年,也为考察古代走方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弥足珍贵。此外,走方医的医术在古代一般是秘而不传的,以致不少民间验方妙药几近失传,王氏将其收集编著成书,公之天下,实为可贵。当代著名中医史学家郑金生指出:该书“其刊刻之年,正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刊行的同一年,因此,该书中有关走方医的医方医术,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36 叶云龙

叶云龙(约明代晚期),字以潜,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士林儒生,以儒通医。精通医术,治病应手起效,人称神医,乃是“儒而医,医而儒”。撰《士林余业医学全书》6卷(今存),刊于明万历戊戌年(1598年)。是书为综合类中医临证著作,阐述养生预防、内伤外感、病因病机、证治法则等诸多内容。卷一论之理论来源、保养等调摄方法;卷二为伤寒、杂症辨疑等;卷三论总方关要、用药法则、用方要诀等;卷四为六淫治法,先论六淫致病机理、症状及治则,后分述四十余种病证;卷五为内因证治,论诸气、诸疾等二十余种证治;卷六为妇科秘旨,分述经、带、胎、产及十余种妇人杂病;末载痰火秘旨十二条、十八症,凡十三方。书中行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警醒后学“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有六经”勿“惟执局方”,须遵“《内经》之学”,旨在“使后学易于入门,乃知学医之法

37 吴文柄

吴文炳(约明代晚期),字绍轩,号光甫,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世医,精医术,尝参阅前代古典医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辑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12卷、《军门秘传》4卷、《太医院篡急救仙方》3卷以及《食物本草》4卷,另有《明医校正参补难经脉诀合编》《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等,均有刻本行世。《医家赤帜益辨全书》,是书共十二卷,内容丰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涵盖脉理、运气、经络、针灸、本草、伤寒、温暑及临床诸科,是一部内容皆源自历代名家方论相结合的综合性医书,对疾病的辨治尤具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而且外治验方亦繁多,效如桴鼓。种德堂熊冲宇赞其曰:“活泼泼地正如韩侯之用兵,多多益辨,永为医家赤帜云。”《军门秘传》是我国第一部军阵外科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战伤与骨伤科用药知识,为现代骨伤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宝贵资料。

38 涂绅

涂绅(明代晚期),字省吾,江西金溪县人。医药学家。出身于世医之家,精于临床,通晓诸科,官至太医院医官。涂氏俎豆《内经》,法宗百家,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撰成《百代医宗》10卷,由太医院颁行。书分为原病赋、诸证纲目论、诊脉切要、风论、疟论、头痛论、遗尿、小便不禁论、耳论、鼻论、咽喉论、目论、妇人科总论、小儿科论、痘疹论等诸多门类,载方二千余首,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科病症,有论有方,方论兼重,颇有条理,极富实用,风格独特,在明代即被誉为医学之指南,百代之宗主。而且书中还记载了重要医史资料,著名的医史学家范行准根据涂绅《百代医宗》中的有关嘉靖甲子(1564 ),人多此疾,自脚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的记载,指出这是我国霍乱大流行的最早记载。

39 张三锡

张三锡,字叔承,号嗣泉,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世医出身,行医三十年。张氏精通医理,博极群书,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历代医著中有关内容,于明万历三十年(1609年)撰成《医学六要》19卷,今存。因其内容为六种,故曰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1卷、《经络考》1卷、《病机部》2卷、《治法汇》8卷、《本草选》6卷、《运气略》1卷。这是一部综合性医学全书,所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病证前为纂者概述,先阐明己见,后列历代医家之见。全书资料丰富,条理井然,有博而不杂、详而有要的特点,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盛赞之,称张三锡为“医圣”,后世医家多将此书作为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40 聂尚恒

聂尚恒(1572~?),字惟贞,号久吾,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医学家。以儒通医,精于医学,明万历十年(1582)乡试中举,曾任宁化县令。聂氏医术精湛,擅妇、儿、五官科,在宁化任内,勤于政事,公务之余为人治病,刻意医述。著有《奇效医述》《活幼心法》《医学源流》《痘科慈航》《医学汇涵》,今存。《奇效医述》2卷(1616年刊出),记录了聂氏在宁化任县令时治疗妇科为主的疑难重病医案,以辨证为主,每叙述一个病例,都究其原委、审其病因,判明病状,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寒热虚实真假的辨别,卓有见地。该书是明以来独立的医案学科逐渐形成的医案著作之一,颇具影响。《活幼心法》9卷(1616年成书),主要论述小儿痘疹,聂氏对痘和疹的病原、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见解独到,很有创见,为后世儿科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和魏桂岩(直)的《博爱心鉴》刊出后,治疗痘疹才有了一定的“标准途辙可循”。

41 张遂辰

张遂辰(1589~1668年),字卿子,一字相期,号西农,祖籍江西南昌市,随祖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医学家。天资聪颖,工于诗文,入国子监。因少羸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治之而愈,乃对医学产生兴趣,上自岐、鹊,下至刘、张、李、朱诸家,皆务穷其旨,由此医术日精。行医当地,远近闻名,百姓为了纪念张遂辰治病救人,遂将其故居所在的小巷命名为张卿子巷。《东城杂记》赞曰:“张隐君遂辰,字卿子……明末,潜名里巷,为医自给,能探丸起人死。”张氏以医名世,倾毕生之学培养了大批医学家,与其门生张志聪、张锡驹并称钱塘三张。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深有研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张氏在此书基础上独抒己见,编撰成《张卿子伤寒论》7(1657),实为清前《伤寒论》研究之集大成者,流传至今,常为研究伤寒学的学者所研读。另外撰有《张卿子经验方》《秘方集验》,皆存。

42 姚本仁

姚本仁(约明末清初时),名景七,字恒中,江西南城人。医药家。自幼习儒业,嗜岐黄术,年轻时在南城开药铺,坐堂行医,擅内病外治法。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京会考,后寓居邺(今安阳市),以医为业。曾救活一入棺送殡的少妇,被人们誉为“姚神仙”,名震遐迩。明崇祯七年(1634年),诏授赵王府医正。清顺治三年(1646年),赐官太医院,深得皇室恩宠。清顺治五年(1648),姚氏归老于邺,卒年八十八。姚氏在邺居住于鼓楼后街东头大槐树院内,开姚家膏药铺,铺名“宗黄堂”,铺前高悬“太医正传”巨匾,世代相传。姚家膏药,一用辄验,颇有盛誉,“无论远近争市之,谓敷贴辄则有奇验”。膏药的配制方法严遵祖训,传媳不传女,沿袭至今300余年。1949年后,姚家公开了膏药配方与制作方法。1967年转为地方国营安阳市膏药厂。姚家膏药,配方精良,质地细腻,色泽黑亮,软硬适度,疗效显著,远近闻名,远销东南亚、欧洲。

43 朱纯嘏

朱纯嘏(1634~1718),字玉堂,江西新建县人。医学家。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擅儿科,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康熙二十年(1681)入内宫种痘,卓有成效,有效的防止了天花蔓延,授为太医院御医。后又赴蒙古地区种痘,前后达二十六年,亦颇有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治痘经验。撰《痘疹定论》4卷(1713年刊行),系有关痘疹之重要著作。朱氏师法聂尚恒《活幼心法》的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痘疹的病理、诊断、症状及治法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用人痘接种预防的历史和方法,在辨证论治方面颇有见地。书中于古人之胎毒说有着新的发展,认为系时令之气入于命门,后感痘气或疹气,发为痘或疹,二者有别。还记载了宋真宗时,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患天花,闻峨嵋山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即请其治痘,经接种人痘后痊愈,以后未再复发。从朱纯嘏的记载,证明中国早在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44 邓苑

邓苑(约明代末期),字博望,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医学家。少幼习儒书,留心医药,以儒通医。清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中举,任云南泸西县令。任职期间,他“爱民如子”,政令清明,但对仕途并不在意,每当公事之余,常一卷在手,研究医道,坚守“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矢志不移潜心研究医学要旨,医术精进。后解职归乡,杜门谢客,专务搜罗古籍,致力于岐黄之学,尤其致力于眼科。所撰《一草亭目科全书》,将眼病分为内障、外障两大类。全书首为议论,次述疗法,并收载了许多常用眼科方剂,其中有不少是外用药。此外,书中对眼科药物的炮制、制剂、鉴别等,也都有详细论述,还附有小儿眼疾治法。清初工部右侍郎年希尧赞曰:“立论列方,内损外因,分剖详悉;奇偶制度,精专明备。且其所传,又迥出寻常万万者,是以用方药,辄试辄验。”其后年氏将己收藏很久的版本重新刊行(1717年),希望“为天下后世,凡苦目病者,捡方疗治,得以复明”。

45 熊笏

熊笏(1644~1711年),一名熊庆笏,江西安义县人,曾寓居南昌行医。医学家。先攻儒,为庠生,后转而习医,遂精于医术,治病每获奇效,与陈修园同时代闻名医林。所著有《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等,均有刊本行世。熊氏不满清代诸医书多拘执于五脏五行,空谈理论,乃倡从形气中求治病之理。所撰《中风论》1卷,初刊于道光元年(1821年),是目前现存较早的论中风病专著。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论述,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明清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熊氏反对今人一见中风之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温热纯补之品,主张用凉药为散,认为“八方之风,分为温、热、燥、寒、湿五等,之中温、热、燥居其三,皆热症也。寒则仅居其一,湿则有从寒、从热之不同。可知中风一症,热病居多。”“若用凉药为散,乃至妙之法,凉则腠理敛,而散则卫气通。”充分体现了其散敛兼施的治疗特色,也为后世中风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46 黄明生

黄明生(约清代初中期),江西南丰人(祖籍福建,迁居南丰)世。医学家。黄氏精针灸,擅喉科,为旴江医学喉科流派的代表人物。撰《喉科三十六症》,为不分卷抄本,今存。据《新安名医考》《新安医学五官科精华》记载:黄氏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左右,在盱丰(今江西盱江流域南丰县)收郑于丰为徒并授其秘书《喉科三十六症》;后来郑于丰之子郑梅涧传其衣钵,并在黄氏《喉科三十六症》基础上撰成喉科名著《重楼玉玥》(1804年间),传承至今已历十二代,成就后世享誉全国的新安喉科流派。

47 舒驰远

舒驰远(约清代初中期),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县人。医学家。儒生,由监生授州判,少时喜好岐黄术,后得名医喻昌之弟子罗子尚传,医术精进。舒氏倡导凡病辨证,皆以阴阳六经为主体,认为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治之可收效,重视脾肾阳气,是继喻嘉言之后又一温阳派大家。治学崇尚喻昌《尚论篇》。对《伤寒论》研究甚深,参考百家,徵以证治,予以补订集注,并述及本人和弟子之学术见解,撰成《伤寒集注》10卷(1750年)。书中补充《伤寒论》113方的方论,将原方列于条文之下,阐析立方之旨、命名之义及药物性能。后世很多名家深受舒驰远《伤寒集注》启发,如火神派宗师郑钦安在《伤寒恒论》中所引《伤寒论》条文悉遵舒驰远《伤寒集注》,并数次提及舒驰远之学术思想;近代伤寒大家汪莲石,在学术上崇尚舒驰远《伤寒集注》,后来培养出恽铁樵、丁甘仁等誉满全国的中医名家。

48 曾鼎

曾鼎(1736~?),字亦峦,号香田,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幼读儒书欲应试,后因家贫继理父业,寓居南昌白马庙,庙前为名医喻昌诊所旧址,曾氏仰慕之,故此学术上宗喻昌之说。曾氏工医术,专精脉理,擅内、外、妇、儿诸科,临证多奇效。曾游京都,医名盛隆,王公争礼之。曾氏洞达慷慨,贫者求诊常解囊相助,受百姓爱戴。晚年仍寓居南昌,八十余岁卒。曾氏临证五十载,撰有《医宗备要》3卷、《幼科指归》2卷、《妇科指归》4卷、《痘疹会通》5卷(附《霍乱治法》1卷),流传于世。《医宗备要》(1814年刊出)为诊断学著作,上卷引《濒湖脉学》脉理之精要;卷中以《四言举要》为纲领,详论脉理、诸脉所主病症及各病辨脉论证之法;卷下以问答的形式对伤寒五法详加论述。曾氏临床特点,诊病首推脉诊,强调“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认为《濒湖脉学》词简法备,洵足为医学指南。该书论述之详细,实非俗备所能及。

49 陈当务

陈当务(约清代初中期),字惠民,江西临川人。医药学家。明朝忠臣石夫公曾孙,性朴直,好学善文,因家道落寞,遂弃仕习医。博览群书,穷究医理,善于实践,学验具丰。陈氏闭门数十年,以《内经》为祖,效法仲景,精研诸家,撰成《医学四义》32卷,为《证治要义》《内经篡义》《金匮晰义》《本草条义》。除《证治要义》外,其余三书未见刊行。证治要义》,为陈氏年逾古稀时撰成《(1763年),刊行于乾隆四十年(1775)。是书,共十卷,分为辨证、论治、幼科、痘疹、脉法、妇科、方剂、外科、杂症、急救10个门类。书中首次提出“辨证论治”一词,凡论及病症的辨治尤具特色,每述一病,先辨证再论治,纵论辨证之精要,阐发论治之微义,具体而深刻论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辨证”思想,促进了后世临床辨证论治理论的系统完善和广泛应用。陈永灿指出:“陈当务……首倡并论述‘辨证论治’要义,正是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50 黄宫绣

黄宫绣(1730~1817年),字锦芳,江西宜黄县人。医药学家。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出身儒学世家,天资聪敏,自幼习儒,为太学生,后对医学情有独钟,广搜医书,潜心钻研,医术日精。黄氏乾隆年间曾任御医,对宫廷珍藏的诸多医书以及秘方、验方,无不悉心研究。临床主张,临证必先明脉理,治病必先识药性。学术上既不泥古薄今,也不厚今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注重求真,故其著作概以求真冠名。撰有《脉理求真》3卷、《本草求真》10卷、《本草求真主治》2卷、《医案求真初编》5卷,皆存。诸书中以《本草求真》流传最广,此书选载常用药物520种,按药物品性分成若干类,详述其形态、性味、功效、配伍、制法及与各种疾病的关系,按药效功能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七大部,采用了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检索方法,便于读者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开创了中药功效分类法,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功效分类法临床中药学专著。

51 谢星焕

谢星焕(1791~1857年),字斗文,号映庐,江西南城县人。医药学家。谢氏为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是旴江医学和建昌药帮的典型杰出人物。儒而通医,精医通药,崇李东垣、喻嘉言之学,善治疑难奇险误治失治之症。道光十一年(1831),南城饥荒致时疫大作,谢氏以“温补托邪”救治,活人无数。旴江流域以“医药之邦”名世,建昌业医药者多医药相通,为谋生常远离故土在外开店,售药行医,甚至延续几代。谢氏后随堂祖父和大伯父离故土,赴金溪县浒湾镇开赞育堂药店,既当老板又是医师、药师、药工,前店后坊,诊疗、制炒、售药一条龙,从清朝至民国谢氏医门繁衍生息有六代,一直在浒湾镇开药店,一条街上店铺从一所开至17所,人称“谢半街”,医名盛隆。撰有《得心集医案》6卷,后经其幼子谢甘澍整理刊行(1861年)。书中所记医案,多为疑难重症,析病精确,议证详密,伦理详明,透悟经旨,用方巧妙,颇具喻嘉言《寓意草》之风。全书医文并茂,后世誉其为古今极佳中医病案教材。

52 杨希闵

杨希闵 (1808~1882) ,字铁佣,号卧云,新城(今江西黎川县)人。医学家。自幼勤奋好学,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后选内阁中书。不久弃举业,乃专心攻经,嗜研岐黄术,潜心治学,著述甚丰,其中不乏医著,如著有《盱客医谈》《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答》《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答》等。《盱客医谭》是杨氏客居旴江建昌府南城时,与同志好友研讨医学所作笔记心得,初撰于咸丰乙卯年(1855年),今存。该书为医论、医话专著,从书中涉及众多文献可以看出杨氏博学多识,考订疏注,穷源溯流,综合古今,褒贬评点名家之说,别开生面,不人云亦云。如对“许叔微论痰饮”“薛生白言梦”等予以肯定,对“张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说”“朱丹溪治噎嗝专主滋阴说”等给予驳斥,点评犀利,虽只言半语但不失麟爪珠玉。李鸿涛认为:“《盱客医谭》一书……博宗古今,持论公允,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医论医话著作。通过本书亦可折射出一位儒医治学的方法与精神……且此稿文笔流畅,堪称佳作”。

53 谢用章

谢用章(1840~1907年),名俊义,号焕官,江西临川县人。医药家。谢氏的曾祖父绮云公和祖父国英公,曾行贾黔省及临盱诸地,擅建昌制炒技艺,医药相济;父怀翎公以儒通医,居心纯厚,喜集方术,坐贾售药,擅针术,善治内、外、眼、喉科诸症,常施药济人,颇有善名。谢氏传承家学,亦贾亦医,开药店行医,倘遇疫病常以藿黄解毒散济众。后随同里范叔清后裔范才习喉科,擅外、眼、喉科,善治喉疾声病。临川为汤显祖故里是戏剧之乡,民众好歌咏易患喉疾声病。谢氏根据这一发病及求医特点,遂专心探求,提倡声病需详加分类辨识,提出声毛、声沙、声亢、声破、声瓮、声暗、声涩、声怯、声弱、声塌、声散等10余种有别于常法的特色辨治方法,有“清音针方”“观音茶”“南安子茶”等专治艺人喉疾声病的“喉针”“喉药”验方传世,至民国谢氏眼喉科传承5代。光绪元年(1875年)撰成《喉症十九种临证手录》1卷、《眼喉药方录》2卷,其主要学术内容收入《旴江谢氏喉科传珍》。

54 邹岳

邹岳(约清代晚期),字五峰,号东山,江西南城县人。医学家。出生医药世家,父亲景波以医名世,然早殁。岳初习儒,为邑诸生,后继父志业医,精习经方,洞晓针药,擅内、外科,撰有《医医说》(已轶)和《外科真诠》。《外科真诠》2卷,刊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今存。上卷为疮疡总论,并论述发有定位的疮疡;下卷论述发无定处的疮疡,并论述小儿诸疮及怪疾。全书共列病症363种,分门别类,杂而不乱,其中所论失营症、唇茧、乳岩、肾岩翻花等体表癌肿之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邹氏重视内治方法用于外科疾病,主张“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求乎外”;强调整体辨证,须辨清虚实寒热,特别对外科兼症如烦渴、谵语、呃逆等处理,更有一定法规,使后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秦伯未赞曰:“分析之细,罗列之富,为外科书籍所仅有;而处处以经验为依归,辅以相当之理论,使学者得收切实效果,尤觉难能可贵。”

55 黄石屏

黄石屏(1850~1917年),名灿,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医学家。父亲黄良楷是清道光元年(1821年)武举人,十余岁时遇僧人圆觉传其少林拳术、内外气功及金针之术。黄氏金针术,以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指上,“以气御针”施于患者的腧穴或患处,辄试辄效。三十岁时,在淮阳富安任盐务官十年,任职期间常以金针救治百姓,后厌倦仕途弃官从医,专操金针之术。先后在上海、扬州、南通一带行医,挂牌“江右金针黄石屏”。撰有《针灸铨述》2卷(1916年),今存。黄氏临证专以金针治疗疑难病症,医术精湛,求医者常有来自欧美诸地,皆获奇效而归,名震海内外。而最有名者莫过于治愈大总统袁世凯之头风病,誉其为“金针大师”。黄氏不仅为达官名人及外国人治病,对平民百姓亦一视同仁,皆以金针济度。黄氏曾在福州不过十天,针治四百余人,经他诊治聋者聪、瞎者明、偻者直、跛者驰、咳者平、癫者宁,患者不胜感激。黄氏金针传承四代,形成闻名当世的“黄氏金针流派”。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19年第3-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