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黄帝内经》医德观的传承创新探析
2025-04-24 09:34  
刘浩然 吉瑞 陈谦峰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石,也开创了中医医德医风的先河,为后世医家形成良好医德习惯做出了表率。历朝历代中医医家无不受到《黄帝内经》医德观的影响,通过他们的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医医德品质才得以流传至今。喻嘉言作为著名的江医家,其医术精湛且极具人格魅力,对待家境贫寒的患者尤为关照体贴,故在当时的医学界享有美誉。通过发掘江医家喻嘉言的行医生涯以及著作《医门法律》中的医德部分,探讨其对《黄帝内经》医德观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江医学;黄帝内经;喻嘉言;医德观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江西新建人。其自幼聪颖好学,才高志远,中年时期以选送贡生进京,但始终不受重用,在朝野之中未有建树。后值清兵入关,战火四起,便转而归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苦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他潜心研学,乐善好施,最终成为了医名卓著、冠绝一时的中医大家。喻嘉言的晚年时期,在治病救人之外,前后共编写了 3 部医学著作,分别是《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他认为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治病救人,只能帮助到有限的患者,但倘若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宝贵经验记载和传承下去,便可以造福后代与更多的世人。因此,除了行医之外,喻嘉言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去著书立说和教徒解惑,也正是由于他的高尚医德与长远眼光,后世对他有着高度评价,正如后世文人罗安在题像诗中言:“医国藏高手,床头寓意篇。成名宁在艺,萎地或疑仙。真像留荒寺,遗骸表古阡。行人识征士,瞻拜敬加虔。”  
1 承“仁爱救人”之古,启“医笃于情”之新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医治患者、救死扶伤,这是医者的职责,但医者的职责不仅仅是用医术来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用仁爱去温暖患者的内心。《灵枢·师传》言:“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活着,是绝大多数患者最基本的诉求,即使所患之疾凶险无比,他们也渴望能够在医者的治疗与帮助下战胜病魔。一位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医者,必然是能够给予患者精神上莫大支持的,他们不只是单纯的使用针刺、药物等方式来治病,也会循循善诱,去安慰、开导患者,让其卸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这也符合《素问·汤液汤醪醴论》中提到的“病为本 ,工为标 , 标本不得 , 邪气不服”理念。一位好的医者一定是愿意去了解患者、体恤患者的,因为仁爱之心是一位优秀医者的灵魂所在[1]。
  喻嘉言在其著作《医门法律·卷一》中写道:“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在他看来,医术作为一种救死扶伤的技能,是充满了仁爱与关怀的,如果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感受疾病的痛苦和求医的不易,看待疾病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那么势必能构建一个更为融洽和谐的医患协作关系,医治的效果也会顺理成章的提升一个档次[2]。其又言道:“凡治病,不问病人之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喻嘉言认为,凡是对患者进行问诊,一定要无微不至地询问病情的细节,要找到疾病的本质所在,不能草草了事、大而化之,要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方可拟定药方,否则便可能耽误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害生命。“如疑难症,着意对问,不得其情,他事间言,反呈真面。”对于一些患者的难言之隐,如果直接询问,可能一无所获,但往往可以通过患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从侧面观察出疾病的相关情况,从而收集到更多的病情信息。这样看似增加了医者的工作量,但却是为患者负责的最好体现,如此充满仁爱且严格律己的医者,必定是真切地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医者。笃之于情,就是要时刻牢记医者的职责与担当,只有知患者所苦,方能无所不到。
        喻嘉言在本书中也提出:“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医者与患者相处氛围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医者心怀仁爱、体谅患者,患者谨遵医嘱、乐观应对,这样一种良性的医患关系才是诊治疾病过程中最合理的模式。不难看出,旴江医家大多都具备“仁爱”这一特点,当我们身处于一个良好的医学氛围之中时,必然也会受到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医德素养。
        在当今时代,诸多职业面临着与“人”打交道,医疗行业更是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病患群体,他们是往往是具有双面性的,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关照与体贴,但他们 同样也是“消费者”,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同时也要做好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少不了医患双方的换位思考,所以作为一名医者,具备仁爱与共情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2 承“条理严明”之古,启“以律戒医”之新
    《素问·方盛衰论》言:“故诊之或视息视意 ,故不失条理 , 道甚明察 , 故能长久。”在诊治过程中,医者需要保持专注,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呼吸吐纳。这些程序都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有做到如此细致与严谨,才能保持长久的医治效果和避免少犯错误。《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救而不胜 , 反受其殃”和“不亟正治 , 粗乃败之”,这些都说明了一位合格的医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否则便会适得其反[3]。而高超医术从何而来呢?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严格按照医理医律行医,不能天马行空、我行我素。通过望闻问切,医者要对患者的面色、形态、精神、脉象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把握,要条理分明,理清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描述的“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持针之道般,医者在治病时应当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不能有丝毫懈怠,否则便只能是“下工”般的存在。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写道:“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医德规范思想,如果医者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如何能够承载治病救人的使命?书中又言“浅者售;伪者售;圆滑者售;而以其身命为尝试。医者苦病之毫厘千里,动罹颠踬。方难凭;脉难凭;师传难凭;而以人之身命为尝试。”如果医者不能够按照医德医规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那就是在用患者的生命来做试验,这是不合乎道德伦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医门法律·自序》中言“人之有生,火水、刀兵、禽兽、王法所伤残,不若疾厄之广”,更加体现了喻嘉言对庸医误治的深恶痛绝,像那些天灾人祸、甚至战争,都比不上庸医误治造成的危害[4],只有对自身要求极高的医家,才能提出如此严格的戒律。在《医门法律》中,每一卷中不同章节的最后,总是有着类似于“戒律”的文字,如《医门法律·卷一》中“望色之法”的最后,就有着“律一条”,表示在医者望色之时,需要谨记的一条戒律,即:“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覆溺,卤莽粗疏,医之过也。”又如“合色脉论”中,有着“凡治病不合色脉,参互考验,得此失彼,得偏遗全,只名粗工。临证模糊,未具手眼,医之罪也”的一条戒律。其实,《医门法律》中提出的各种戒律,是效仿了佛家思想中的“戒学”,喻嘉言对医家各种行医规范的要求,就如同佛法对僧人的约束一样,只有真正严格遵守这些戒律,医者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并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医门法律·自序》中,喻嘉言道:“重重黑暗,无繇脱度,岂不哀哉?昌也闭目茫然,惟见其暗,然见暗不可谓非明也。野岸渔灯,荒村萤照,一隙为明,举以点缀医门千年黯汶,拟定法律,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在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医家数不胜数,但其中混斥着太多的昏庸无德、散漫粗鄙之辈,不仅没有过硬的医学技术,更是坑蒙拐骗,毫无医德仁心可言。喻嘉言借鉴了佛家思想中的戒律,并转化到医学中来,形成了一套用以劝诫和教导后世医家的规范,这足以看出其广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
      各行各业,都需要行业规范,不仅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约束,更是对被服务者的权益保障。在医生这样的职业中,十分需要制定类似《医门法律》中的医者行为规范,在古代,人们尚且能够对自己和同行的医德进行评判与规定,当今时代的医疗行业则更加迫切地需要这样一套“行业标准”。如果广大医护工作者心中都能有这样一杆秤来衡量自己,那就不仅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自我的保护。
3 承“静心凝神”之古,启“安心禅定”之新
      《灵枢·本神》言:“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统帅五脏六腑,如果心神不能宁静,甚者时常受到惊恐,那么就会增加自己的内耗,从而导致对身体的危害,甚者会危及性命。从反方向来说,保持心态的平和淡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挡外界事物的影响,那么,在生活与职业态度上,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然,也能够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种所谓的“无为”和“恬淡”,并不是指对一切事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是用一种更加高深的智慧去看待世事,摒弃那些世俗的杂念,让自己的思绪清净,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喻嘉言不仅是一位医者,也有着一段佛门经历,他受到了佛家“禅定”思想的熏陶,自身也对其有一定的修为,后来从医时便将把这种“安心禅定”的思想融入医学实践。在《医门法律·虚劳门》中,喻氏道:“从事空王,消除积恨可也。”这里的“空王”,指的是释迦牟尼,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豁达、坦然、安稳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能看出喻嘉言对医学的独特理解之处[5]。中医里的治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3 种,其中七情致病是十分常见的。《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言:“愁忧恐惧则伤心。”这些过度情绪会影响心神,进而危害健康。在喻嘉言看来,要真正达到“安心禅定”的境界,需要保持一种“无我”的心态,即“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作为一名医者,喻嘉言也将这种“安心禅定”的精神状态运用到治疗当中。首先,他告诫患者,当自己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等贪念欲望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时,很多疾病不用治就能痊愈。同时,在自我约束方面,他也用这种不争名、不好利的人生姿态去严格要求自己,以便达到真正的“安心禅定”。《寓意草·自序》中言:“负影只立,而呻吟愁毒,恍惚而来,既化我心为病心。”喻嘉言作为一名医者,时刻告诫自己要与患者换位思考,不图虚名,将心比心,用平静、淡然的态度去面对医患之间的关系,值得后世医家学习。
        医者在医患关系之中的这种恬淡与平静,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练就的,只有在日常生活里时刻保持这种心态,在面对责任与诱惑之时,才能更好地去权衡利弊。不妄图名利,与患者交换心境,这样或许才是一名优秀医者的理想状态。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要先从自身的修养开始,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任何事情的基础和关键。
4 承“授其以真”之古,启“倾囊相授”之新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这段话是指医术的传承,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并且师者要倾其所学,将真正的医学技能和思维教授予人,这才是医道与医术的良性循环。《灵枢·病传》中提出:“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内经》中所展现出的格局和眼光是十分长远的,其认为医术作为一种能够治病救人、普济苍生的技能,不能仅仅传授予自己的后代,成为其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将好的医术分享给更多的世人,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灵枢·玉版》言:“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对于那些传家的“秘方良药”,要保存和记载下来,并传授给有能力的后代医者,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医学精华传承发扬下去,而不至于因为一己私欲,埋没了其更大的价值[6]。《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如果遇到了合适的人,但却未把自己真正的技能传授给他,便是对医道的不尊重。
  喻嘉言不仅自身是一名好的医者,也是一位好的老师,他很好的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择人而教的传统,并将自己所学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徒。在中国古代,医术的传承绝大多数是通过一对一的师徒传授,而喻嘉言却效仿佛家讲经书的方式,开办了医学讲堂,并广纳门徒,同时为数十位徒弟讲授有关医学的技能和知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医者,很多都受到了喻嘉言的医术思想的影响。这开创了中医历史上开办大讲堂的先河,也培养出了诸多后世名医。喻嘉言桃李天下,有着很多的再传弟子,清代名医尤在泾便是他的再传弟子之一[7]。在著书立说方面,喻嘉言更是功绩伟岸,晚年期间,喻嘉言感叹道:“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这足以看见他对医学事业的赤诚之心,也说明他的思想境界已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治病,而是抱着教导后世、传播知识的宏大目标。《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这 3 本书不仅仅涵盖了他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更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好的榜样。如《寓意草·自序》中言:“初不论病从何起,药何以应?”他指出治病应先仔细辨证,而后方能确定要用什么药,不能按图索骥般地照搬经典,这是一种不良的医学风气,也是对经典的亵渎。在《医门法律》中,喻嘉言更是提出诸多戒律,用来规范后世医家的行医标准和医德医风。从治病救人到普济天下,喻嘉言完成了一位医者的最高使命,无疑是世间医者的楷模。
        医学,尤其是中医,是需要传承的。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抵不过时间的洗礼,而源远流长的知识、一脉相承的技艺、经久不衰的名著,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总能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只有中医人互相敞开胸怀,彼此教学相长,互换经验,中医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5 总结
        喻嘉言身上具有的优良医者品质,也是旴江医家一贯秉持的。对待患者,他力求医笃于情、换位感受,在治病过程中,他一丝不苟,严格遵守医德医规,并自行设立了一套医学规章体系,同时严格要求其他医者,为他们树立了标杆。喻嘉言深受佛家与禅道的影响,认为时常保持一颗恬淡平静的心,有利于自身的修养,也能治愈诸多的内因疾病,面对功利,他丝毫不动于情,只是希望患者能早日恢复健康。对那些庸医恶医,他嗤之以鼻,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改善医学界的不正之风。面对医术的传承问题,他不吝啬自己的知识与技巧,广纳学徒,言传身教。治病、立规、传教,每一项都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著作存于锦帛,人格流于青史,喻嘉言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真正的中医医者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乔黎焱 , 范彩文 , 闫行 .《黄帝内经》中的人本关怀内涵 [C]// 国际数字医学会 .2017 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 , 2017: 1.
[2]何彩云 , 刘霁堂 .《医门法律》医德规范思想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0, 18(20): 80-81, 86.
[3]国峰宝 , 马其南 .《黄帝内经》医德文化的阐释及时代价值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21, 34(12): 1609-1612.
[4]欧阳镇 . 喻嘉言佛医思想新论 [J]. 东方哲学与文化 , 2019(1): 193-203.
[5]龙奉玺 .《喻昌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 [D]. 北京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009.
[6]陈海华 , 赵艳 , 王敏 . 论《黄帝内经》的医德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J].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21, 34(4): 522-526.
[7]王茂泓 . 喻嘉言对旴江医学的影响与贡献 [J]. 江西中医药 , 2020,  51(10): 6-8, 22.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5年第4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