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明,字良甫,南宋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是旴江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当时名医。受到家庭浓厚医学氛围的熏陶,陈自明自幼便通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在跟随父亲学习医术的过程中,不断钻研经典,勤于实践,练就了炉火纯青的医学技艺。他通晓诸科,在妇科方面尤有造诣,47 岁时被授命为建康府明道书院医谕。其代表著作《妇人大全良方》,在中医妇产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妇产科学术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勤志方书,常思救疗,每览名医著述,皆志于心”。这是陈自明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他一生行医六七十载,始终勤勉好学、乐于读书、善于思考。陈自明认为“医术之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症,则又险而难。”妇科疾病,尤其是妇女生产期间的诸多疑难杂症,是令人棘手的问题,陈自明通过饱读医书和临床磨炼,总结出了一套特有的治病与用药规律,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大家。
1 承“性善至仁”之古,启“尊妇爱孺”之新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黄帝内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医学中也融入了善良、仁爱之情。在《素问·刺法论》中,岐伯言:“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岐伯对黄帝怜悯众生、关爱苍生的善良品行做出了高度评价,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表达出的“真善美”品格。这种以“善”为核心,以“爱”为源泉的医德思想,表现出了《黄帝内经》希望天下医家能够心系百姓、博爱济众的美好愿景。《灵枢·玉版》中,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当黄帝听到针灸误治甚至能伤害到患者的生命时,发出了不忍心去看的感叹,而且要尝试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要避免这种致命的错误继续延续下去。《黄帝内经》中以人为中心的医德思想,包含了善良、怜悯、仁爱等医者品德,其目的是告天下医者,面对患者时应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对待贫困患者时应施以援手,方为医者的良知。
陈自明的医术十分高超,尤其是在妇科、产科方面。他经过了数十年的经验积累,能够很好地把握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所在。同时,他具有十分崇高的医德品格,将《黄帝内经》中以人为本、人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医疗行动中。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说:“至灵者人,最重者命。”人的生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谈论后续的疾病治疗。在孕妇生产之时,他始终强调“生产之间,性命最重”和“医之中惟产难为急,子母性命悬在片刻”。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孕妇生产时所处的卫生条件较差,难免会遇到一些状况,危急时刻,保住产妇和胎儿的生命是第一要务。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但陈自明作为一名医者,不仅周密考虑孕妇的身体情况,还十分注重其心理精神状态。《妇人大全良方·将护孕妇论》言:“欲产时不可多人,喧哄怆惶,但用二老妇人扶行及凭物站立。”陈自明要求在孕妇的接生过程中,要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需十分重视产妇的饮食营养,“勿令饥渴,恐乏其力。不可强服催药,早于坐草,慎之。”在妇女生产之后坐月子之时,也要时刻关注身体状况,不大喜大悲、不久坐劳动、不食生冷、不用冷水洗漱等,都是陈自明在书中提倡的建议。刚刚生产过后的女子,大多气血亏虚、身体薄弱,但凡受到些许外邪侵犯或过激情志影响,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陈自明非常重视女子生产前后的身体与精神调养,为后世妇科医者树立了极好的榜样。《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仁爱与善良,是对医者医德的要求,也是考验。陈自明的医德观,与诸多旴江医家不谋而合,在女性社会家庭地位低下的古代,大部分医家一直被“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迂腐思想禁锢,而陈自明却能够细致地体察女性疾病与生育问题,并体谅女性的感受,实属不易。
善良与仁爱不仅是一位医者应该具备的医德品质,更是一个人理应具有的人性,经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磨砺,保持真善美的初心是较为难得的,但作为与患者的性命紧密联系的职业——医生,我们确实要借鉴学习古代医家先贤,从他们身上汲取积极的力量,用一颗纯粹的医者“仁”心,去面对各形各色的患者人群,保持善念与良知。
2 承“上工十全”之古,启“识博技精”之新
在《黄帝内经》中,存在着诸多关于“上工”与“粗工”的比较,《灵枢·经别》有言:“粗之所易,上之所难。”医术低劣的医者所看到的只是皮毛,所以自认为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问题所在,而“上工”则知道要想弄清简单事物背后的复杂道理,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一位“上工”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精湛的医学技术,正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所说的:“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够结合望闻问切,做到四诊合参,多方面把握患者的临床信息,才能达到“上工”的标准[1]。《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言:“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这句话象征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医者,能够有极大把握地治好或治愈患者的疾病,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但总比那些浅尝辄止、技艺不精的“下工”要更加有把握。《灵枢·官针》言:“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一位医者想要达到“上工”的水平,就必须广读医书、勤于实践,并通晓五运六气和阴阳盛衰之理,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做到知行合一、技艺精湛[2]。
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序》中写道:“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他认为世上的绝大多数疾病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只是由于一部分医者医术不精、医德堪忧,才导致许多的误治发生,如果每一位医者都能严于律己、广读医书,且切实领悟到《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品行要求,并落实于行动中,那么整个医林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他从习医伊始便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勤读书、善思索、会总结的好习惯。“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暇时闭关净室,翻阅涵泳,究极未合,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秤而成编。”陈自明出生于中医世家,自然家中藏书不少,他在饱读医书的同时也去各地行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闲暇之时便静心潜读、博采众长,结合家传验方,从而归纳出自己独到的医学经验与技术,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当中。“勤志方书,常思救疗,每览名医著述,皆志于心。”这句话是陈自明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医者的他,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医术,也将患者的利益挂在心上,这是成为一名“上工”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经过数十年的经验总结,结合家传验方,陈自明编著了《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为我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书多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医妇产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列举出了数量非常可观的妇科疾病防治经验,首次重视调养气血与冲任二脉,并对女性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做出了详细说明。这本书凝结了陈自明毕生所学,书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阔庞大,足以体现出他博学善思的伟大医学品质和心系妇孺的医德善心。在一名医者的职业生涯中,应将“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延续下去,不断地读书、实践,才能保持知识的活性与技能的精炼。要在行医之路上汲取新的医学思想,同时也要回过头总结凝练前人的经验或教训,将二者巧妙地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的医术得到更高的提升。
3 承“职责为重”之古;启“重义轻利”之新
《灵枢·师传》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这句话表明了《黄帝内经》认为医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并承担了重大历史责任。 医者肩负着无数患者的希望,许多人将自己身体健康的重任“托付”给医者。所以,医者应当把行医当作一种荣耀的使命,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素问·徵四失论》言:“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一失矣。”这句话是在告诫天下习医之人,务必要养成认真踏实、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同时不能贪图利益,投机取巧,用邪门歪道在患者身上打小算盘,这样违背了行医者的初衷。面对如此重要的职责,医者需要极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从业规范,方能守好医者职业的底线。
医者的职责是崇高的,但行业中的个别不良行为导致这一崇高的职业受到了玷污。正如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序》中所言:“有医之贪利以贱代贵,失其正方者。”一些医者贪图钱财利益,用一些质量不好的药材代替原本所需药材,使得患者服药后病情并没有得到十足的好转,这就是一种对医者这个职业的亵渎。又言道:“人之生产非小事也,而医者图财,侮而致死,此医杀之直又明矣。用之失理,不如不医。”妇女的怀孕和生育是一件对整个家庭都很重要的事情,但有一些无良医者总会借此机会来赚取更多的钱财,一心为利,忽视了医者真正的职责与初心所在[3]。陈自明十分看重对患者的照顾与关心,他在一生的行医过程中,从来都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患者家境贫寒还是富足,皆一视同仁,毫不偏颇。他也痛斥那些贪利喜功的庸医为“用心不良”,一些人更是用虚假的“秘方”来欺骗患者,以达到赚得盆满钵满的目的。但陈自明却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因为他深知,医者的首要职责是救助患者、治疗疾病,当自己的医术足够高明、医德足够高尚之时,一定会成为深受群众爱戴的良医,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庸医,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的所作所为,违背了《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医德,违背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这注定是不长久的。陈自明还抨击了那些唯利是图、追求速效的医者,称其“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不肯便提伐病之利,惟恐速效,而无所得,是祸不及,功不大矣。”与这些丑陋的行为相对比,旴江医家“遇贫寒之家,辄施诊医药,义不苟取”的高尚医品着实让人仰慕,不图过多的身外之利,只求能够保持纯正的医风医德,不辜负行医的初衷与患者的期许。
金钱的欲望是无尽的,在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选择坚守底线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作为一名医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医德规范需要执行遵守,并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在保证医者自身正当利益的基础上,纠正行医过程中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在诸多伟大先贤的衬托之下,当今的一些无良医者,打着虚假的“老中医”“包治百病”的旗号,四处坑骗,导致群众对中医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歧义。作为一名中医医者,要从自身开始落实,养成重义轻利、职责为先的良好医德品行,这样才能将中医发扬光大。
4 承“尊师自谦”之古,启“同行相敬”之新
在《灵枢·经水》中,岐伯给黄帝描述十二经脉相关的问题时,黄帝表示不解,便十分谦逊有礼地继续询问道:“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对于不理解的知识,黄帝表现出了谦逊好学、尊师重道的“学徒”姿态,并尊称岐伯为“夫子”,在请教岐伯医学问题之时,黄帝常会用到一个“请”字,在岐伯讲授完毕之后还会行礼致谢[4]。在《素问·著至教论》中,黄帝询问雷公:“子知医之道乎?”雷公是这样描述自己对医学的认知的:“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精通医术的雷公认为自己对医术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皮毛,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方能领悟真谛。这样谦虚、好学的雷公,给人们展现出了一个虚怀若谷、胸怀宽广的大医形象。《黄帝内经》中的主要人物,如黄帝、岐伯、雷公等,从他们的诸多对话交流中都能看出一种对医学的谦逊态度,这样是为了教育后世医家,在学医、从医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一颗充满敬畏、不骄不躁的心,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胸怀坦荡、知识渊博的卓越医者。
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序》中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君子毋以人废言。”他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了自己的谦虚,也反映出了对同行医者的尊敬和庇护。任何一位医者在一生的从医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但不能凭借个别错误就全盘否定一位医者的整个行医生涯,这是有失公平的。陈自明用自己的口吻,表达出了许多医者的心声。每位医者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天下医家应当在医术上取长补短,相互参考借鉴,以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而不是一味地去嫉妒或诋毁那些优秀的同行,在其诊病过程中出现细微失误的时候,就大加议论,甚至污蔑、中伤他人;而当自己偶有建树之时,便大肆渲染、到处炫耀。这样的行为违背了《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谦逊、包容,也助长了不良医风,对医术进步和医德传承都存在着消极影响。做一个谦虚、友善的医者,不仅是学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在医德医风方面的要求,医术与医德是紧密挂钩的,好的医德是卓越医术的基石,是每一位名医都统一具备的人格品质,而精湛的医术则是医德的上层建筑,在优秀医德的沃土之上茁壮成长,二者密不可分,也互相促进。《黄帝内经》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表现出了谦逊好学、善于聆听、虚心受教的特点,而陈自明将这一特点完美地继承并发扬开来,对同行医者的鼓励与支持和对其偶犯错误的包容,很好地展现了从“悉心受教”到“同行互敬”的发展变化,将《黄帝内经》中的谦虚之风从治学过程延展到了从医生涯的整个过程中,对优秀医德的古今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从学习、模仿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自己虚心好学、尊师重道的品格,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中医的成才过程十分漫长,遇到名师指点难能可贵,只有放低姿态、谦虚受教、不耻下问,才能真正使自己得到提高。而当踏上行医之路后,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共赢的中医学术氛围,并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发展。
5 总结
陈自明精通妇科、外科,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时代能够尊重和关爱妇女,并潜心钻研妇科疾病,使他的人格无比伟岸。他毕生求学、阅遍群书、游历四海,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并推陈出新,总结归纳,集所学之精华凝练出了《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医学著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也十分痛恨那些利令智昏、爱势贪财的庸医,在金钱利益与医者职责的抉择中,他坚毅地选择了后者,不贪慕虚弱、不枉骗钱财、不图财害命。同时,陈自明也十分注重对医者同行的鼓励、支持和包容,这不仅积极地发扬了《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虚己以听、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也促进了医者之间互助共赢关系的发展,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观照 [J]. 中医教育 ,2017, 36(3): 30-33.
[2]张良莎 , 袁永飞 , 龙艺 .《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观点及其当代价值 [J]. 医学与哲学 , 2022, 43(16): 63-65, 70.
[3]何晓晖 , 谢强 , 李丛 , 等 . 旴江医家医学教育思想探析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5, 27(1): 1-4.
[4]冯文林,张国华,张继苹,等 . 基于《黄帝内经》谈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2, 20(6):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