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李铎生平著作及其治验探析
2015-09-03 20:43  

刘晓庄

(江西中医学院 330006)

摘要: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医案偶存》内容,对李铎的生平著作及治疗经验进行阐析。
   关链词:李铎;《医案偶存》;学术思想
   李铎,字省斋,号傲堂,江西南丰人,约生于1795年,卒于1865年以后,享年70余岁,著有《医案偶存》12卷,为清代江南著名医家。今据有关资料,对李氏生平著作及治疗经验作如下探讨。

1 生平著作简介

   李铎自幼聪慧,缘家境贫寒,痛失学习机会,“惟于岐黄家言若有深契”。少年时,为生计所迫,帮人经商,寄食他人篱下,流离颠沛四乡。道光三年(1823年),贩麦船运三洋湖中,适逢夏间淫雨,湿气郁蒸,李氏染时行热痰,昏蒙十余日,不进饮食,幸得伯兄亲侍汤药,昼夜护理于身旁,才免于一死。伯兄却因操劳过度,继而病倒,为庸医误怡而死。李氏每念及此,“未尝不负疚深夜”,痛感庸医误人之甚。尔后,老母与子体弱多病,难觅良工,遂于而立之年弃贾业医,致力学习岐黄之术。

   李氏习医,专心致志,上自《素》、《灵》、《伤寒》,下至东垣、丹溪、景岳之书,以及清代喻嘉言、陈修园、叶天士各家之说,无不精心研究,“惟日孜孜,至老不倦”,间尝遨游江浙两湖,与各地名医交友,虚心请教,相互切磋,医术日精,以致求诊者络绎不绝,车马盈门,治必奇效,一时名噪江南。

   先生注重摄生,于内养之功颇有造诣,年近古稀,足能健步,手不持节,目能远眺,望之若仙若佛,晚年定居金溪浒湾,在赤面砦构筑“小安别墅”颐养天年,自喻“小安山房主人”。

   李氏终日应诊,其中有“得心应手者,有疑难之证千虑一得者,有绝证断不可救药者,有先请数医周效经余末治而瘳者”,医毕遂将病者姓名、年纪、体质、脉证及酌用方药随笔记录,“并抒己见,增以议论”,如此数十年而不辍,录之者也仅十之二三,聊作医暇自阅,以备遗忘。医案原稿不下20余卷,乱年因遭兵燹,遗稿散失,只于残苟败麓之中略剩些许,“所存仅十之三四”,自视可珍,乃将幸存医案中经手见效者辑而成书,名日《医案偶存》。

  《医案偶存》凡12 卷. 内容包括临床诸科。卷一为风科,乃风为百病之首,故首列之;卷二为阴阳诸疾;卷三四为杂病;卷五至卷七主要为时病;卷八、卷十为疑难杂症,卷九主要为五官科病;卷十一为妇产科诸病;卷十二为小儿科诸病。书中医案,“但言其现何病象,系何脏腑,作何治法”,寥寥数语,便将疾病原委经纬叙述清楚。其医理通畅,用方简切,议病论药,阐述发明,令医者阅后耳目一新,回味蕴意深幽。

   著作载录疾病虽多,却毫无杂乱之感。全书围绕脏腑阴阳,纲举目张,每处一病,必“审知其为何脏何腑之虚症、实症、寒症、热症,三阴三阳之阳症、阴症,便得其大概矣”。案中所引各家精义,必标出其语为何人之言,并逮其前人所未及,既能羽翼又不掠美。

   对于书中所列述的各科病案,李氏一再申明,“所存方案皆屡经应验者,方敢笔之于书,若能审证确切,断不致误人”。故是书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临床治验之书,足资医者参考借鉴。

   《医案偶存》仅有同治刻本,以后未见印行,原本尚存。
2  治疗思想探要

李铎医术精深, 审治填密,观《医案偶存》一书,不少内容独开新境,其如辨证遣方,议病用药,均有个人独到之见,颇具治疗特色。兹举其大要如次。
2.1温阳滋阴,圆机活法李氏温阳滋阴之法,学本《伤寒》,旁参东垣、丹溪、景岳,即致力于古训,又多有心得。他认为,阴阳之虚,责之脾肾,“而脾肾之总根是肾命”,与诸脏皆有关联,故治疗应辨疑析微,灵活机智,不可拘成法。
2.1.1温固真阳李氏深刻认识到,肾居下焦,为人体阳气之根,“一病虚冷,则肾气不能归元,必泛逆而见诸证”。盖真阳之治,“须得温以培固,重以敛镇”,温而有固,固而有温,温敛同举,方能使阳气驻守下元而不致散越。药用附子、白术、吴萸、川椒、胡巴、故纸、肉桂、益智仁、牡蛎等,“使肾气有归,而真阳不越”。
2.1.2补火暖土疏肝人体禀赋薄弱,气虚逆冷,“中阳易于散越”,终致运化无权,胃不纳谷, 阳气难布四肢。此等沉寒痼冷之证,非仅具温阳而能调理,必“补火暖土, 兼温中下”。药如党参、熟附、酒耆、鹿茸、构祀。方剂组构,融东垣、景岳学说为一炉,于温阳药中更用参、芪之类,以资助脾土健运,“胃纳健旺,则是一大生机也”。李氏还认为,“木喜条达,郁则阳气抑遏不舒也”,易致“火土之败”,对于肝木疏土所致阳气不足者,当另立“温胃理阳疏肝之法”而治之。
2.1.3滋水调中,补精温下临床虚损之证,病程经年累月,往往阴阳互耗,出现“脉沉微无神,面色痰黄,赢瘦神衰,久病不复”等阴阳两亏之候。倘若医生专事温阳或滋阴,则无益于病,“法当温补阴分”,或“阴阳平补,庶无偏胜之患”。制方可“仿景岳参附理阴煎法”,并酌加建中之品调理中焦,俾土实而健运,药选洋参(党参)、熟地、附片、当归、干姜、枸杞、白芍、淮山、龟胶、炙草、红枣等等,临床应用甚效。
2.2诸法井举,治疗肿胀肿胀一病,本虚标实,累及气血,与多脏相关,病因较为复杂,病症虚实互见,治疗宜根据临床症情,综合多方面因素,诸法并举。
2.2.1脾肾同治法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容易导致肿胀之疾,这是历代医家的一种共识。对于脾肾水肿之治疗。李氏主张采用交替给药方法而使脾肾得到同治。他提出,“阴水发肿,宜先实脾土,法议早进实脾饮加减,晚服肾气丸”;或“仿阴药阳进,阳药阴进之义”,“早服肾气丸冬葵子汤下,晚服补中益气汤加果仁”,合之谓“脾肾同治之法”。
2.2.2消补互用法本虚标实之肿胀,攻而虑伤其正,补而恐留其邪,宜以攻补兼施,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为基本原则,“主治不可损伤元气”,李氏概之为“消补互用法”,或曰“温理中阳,化阴驱湿”,药用附片、茅山术、姜炭、茯苓、蜀椒、泽泻、川牛膝、木瓜。服药时,还得清晨进服金匾肾气丸,或间服鹿茸、人参汤专扶元阳以固脱。对于火衰阳微之胀满,李氏“为拟一方用附子、干姜、官桂、丁香、砂仁、益智、茯苓、白术、枳实、陈皮”,实则为枳术丸加味,合成“消补兼施”之剂,用之临床,“独开生面,效验常著”。
2.2.3心脾同治法肿胀见脾肾诸症,然用脾肾同治之法而不效者,何如? 李氏一言以蔽之曰:“盖脾病必损及于心,心为脾之母也。”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心无所主,而致心营不足,推动无力,津气痊瘀滞,变生肿胀,症兼“心跳不宁,夜寐不适”。临床治疗“当用脾胃营气分调之法,议早进东垣和中丸,温理脾胃俾其加餐纳谷,晚用人参养营汤调和营气,令其心神安宁”。
2.2.4气血同治法有妊娠、产后或月信不时频下而患肿胀者,李氏认为是“中阳亏, 而内寒气凝涩而不流,以致壅于经,而产生肿胀”。治疗须抓住“血脱、伤气”之关键,“当急固元气,收摄真阳,大进参附少加肉桂”,待阳气来复,则“改用人参、黑荆芥、姜炭,安桂、归、芍、元胡、灵脂,去其郁莝”,补其阴血,兼扶元气。只有气血同治,逐次用药,方可使肿胀渐消。
2.3肢体诸痛,从痰论治经气不行,易致痰涎结聚,甚而阻遏气机,引起肢体诸痛,故辨证论治,应重视痰饮之害,酌情运用化痰之品。李氏的这一思想,为临床治疗手臂腰腿足膝痛症别开一大法门。
2.3.1行气化痰法肢体活动之流利,全在气血滋养之功,倘若气之不顺,必生痰饮,痰气交阻,“不通则痛”,故四肢之疼痛不已。基于这一认识,李氏提出了以行气化痰为主治疗手臂腰腿足膝痛的基本方法。比如,一五旬老岖,“常有肩臂疼痛之患”,百治不效,李氏辨为“七情气郁,痰涎结聚所致”,“与五磨饮子兼服四七汤”。行气化痰兼以宣通手臂脉络,不用祛风活血药物,“竟奏全绩”。
2. 3. 2补血祛痰法血虚生风,不能荣筋, 导致肢体疼痛者,李氏治疗常随症配伍化痰药物,充分反映了痛证从痰论治的学术特色。如治疗赵安书上舍内人一案,患者“左手掌背微肿,中指胀痛,屈伸不利,右肢肩押手臂皆酸痛,”而患者“体肥必兼痰湿”,遂处养血熄风、化痰祛湿之方治之,药用黄芪、当归、乌附尖、安桂、防风、泡南星、桑寄生、乳香、大活血、姜汁,晚间吞活络丹二钱。药后痊愈,可见辨证用药“自无不合”。
2.3.3理阳除痰法老年腰痛,多为肝肾不足,斯乃常理。然下焦阳虚,则水气不化,旷日持久,水气聚而成湿生痰,故“肝肾两亏,必兼停湿也”。鉴此,李氏治老年腰痛,必温补肝肾,兼除湿祛痰,谓之“理阳除痰”法,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五味、干姜、附子、沉香、杜仲、故纸、胡桃肉等。“用药之灵通,人所不及”。`
2.3.4宣络逐痰法对于肢体外伤,损及脉络,变生的诸般痛证患者,李氏主张以宣络行瘀逐痰法治之,颇有奇效,如治一四旬患者,“十年前失足,闪挫尾间,痛旋止,近两年来,是穴常有一二点痛”,“牵引髀骨腿膝皆痛,屈伸不利,坐定不痛,举步则痛”,四方求医,“诸药罔效”。此乃病久而“湿痰死血凝聚”,“聚癖停痰”所为,遂处以制川乌、安桂、当归、元胡、乳没、牛膝、续断行瘀通络,兼加芥子、蚕砂、木瓜祛湿化痰,服药后足能屈伸。

2.4辨治胃痛,法不离肝胃痛者,多数由乎木气横逆,肝胃不和所致。是以治疗胃痛,肝胃并治是一大法。对此,李氏深有体会,临证择方用药别出机抒。
2.4.1泄木清胃法胃病气痛,牵引肩臂,“兼之左边牙痛”,或胃痛“多恼怒,两关脉弦坚搏指”。其“显然肝气不和,木乘胃土所致”,痛久多郁,郁久变火,“议与泄木清胃一法”。仿左金清胃法制方:吴英、黄连、白芍、丹皮、生地、当归、石膏。方中泄木、清胃两组药物,既判然有别,又合而无隙, 相辅相成, 功专效宏。
2.4.2活络平肝法肝胃同病,初病在经,疾轻易治。而久痛入络者,则宜仿叶天土活络平肝一法,药用归须、吴萸、黄连、川楝、元胡、降真香、生左牡砺、丹皮。此治肝气犯胃,胃痛“必过午, 至申亥而加重”之肝络不通之证。
2.4.3和血理阴法阴血亏虚,不能养肝,木气乘土,胃不安谷,其“痛发一阵,甚轻”,必有减时,可结合和血理阴法治之,药用熟地、当归须、干姜、白芍、牡砺,桂心、甘草。
2.4.4豁痰宣络法肝气不疏,胃气不降,则津液不行,而有“凝痰聚淤在胃脱中作痛,以致缠绵不已”,故李氏认为此疾宜“从豁痰宣络法,痛止再商善后,以杜其根”,可考虑投半夏、茯苓、北芥子、淡姜汁、当归须、元胡、安桂心等药以治其标。
2.4.5行痰平肝法肝木侵犯胃土,久病入络必有瘀象,药不可施参术补气,以防“童塞隧道”,使疼痛增剧,宜用金铃子、元胡、灵脂、归须、桃仁、蒲黄、黄芩、香附、青皮、桂心等药“入络行瘀平肝”。
2.4.6补土泄木法“胃为之市,容受百物;脾为之使,运行水谷。”如胃阳虚乏,则“胃痛,遇冷即发”,此“不惟胃虚,而脾已乏运行之力”,宜先服景岳神香散二两(每服二钱,淡姜汤调),俾胸隔舒展,脘痛必已,再服小建中汤加吴萸以“建立中气, 而平肝木”。

   胃痛之肝胃不和者,李氏竟于纤毫之间,据症之轻重顺逆,设立多种证型,其辨证论治,可谓周密矣。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5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