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娟 何晓晖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摘要:明代名医易大艮是旴江医学主要医家之一,其著作仅存《易氏医案》。医案所选案例几乎都为他医所误治或治疗无效的疑难病症。易氏学有渊源,活用古训;辨治首重脉诊,每案对脉诊阐发入微;同时对金元医家脾胃、郁证学说甚有发挥。其对疑难病匠心独运,力挽误治,给后世以很大启迪。《易氏医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案珍品,应当深入发掘,总结传承。
关键词:《易氏医案》;学术思想;名医经验;易大艮;旴江医学
旴江医学家易思兰,字大艮(1510年-1590年),明代江西临川人。易氏学术造诣颇深,治病经验丰富,但著作仅流传有医案十八则。清代医学家王琦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年),将《易氏医案》收入宝楼刻《医林指月》,刊于1767年。他在《易氏医案·跋》[1]中提及:“易思兰先生医按十六则从莫逸渔得之,藏笥中十余年。偶检帙再读,耳目为之一新……读之可以开人心眼,特授诸梓,以公同好。”王氏《医林指月》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每书后均附王琦跋文,简述作者生平及医著内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钱塘名医魏之琇又将易案收集于《续名案类案》之诸门中。易氏医案大多为内科杂病,其次为妇科疾病,所选案例几乎都为他医误治或治疗无效的疑难病。他对每证必针对前医误治着力纠正,并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抽蕉剥茧,条分缕析,推究传变,明确医理,定方用药,且治重脾胃。现择其要者,阐述于下(本文所引《易氏医案》原文据《医林指月》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1 领悟古训
易思兰医案医文并茂,不但文字顺畅,如行云流水,其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渊源有自。案中对治疗思路的分析,不少以“经云”、“书曰”旁征博引,据理力证。如治一人患膈满。其证胸膈胃脘饱闷,脐下空虚为如饥,不可忍,易氏认为“此气膈病也”。当有人问其病机,他以经云“浊气在上,必生月真胀”,归纳胸膈胃脘饱闷胀痛的原因。此段经文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清浊相干对脾胃的影响被易氏所深谙。其治瑞昌王孙毅斋寒湿相搏痓证,易氏受经文“毋伐天和”、“必先岁气”启发,从而“何虑不速效耶?”他又进一步强调:“经曰:‘岁火不及,寒水侮之。’”此原文出自《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水之气大行水,胜侮土。”以上表明他从《内经》活用运气学说阐述病机,重视气象与诊疗关系,从而获得疗效。对瑞昌王孙镇国将军失血之治,易氏与他医讨论时说过:“此正无实实,无虚虚之治。”对于“无实实,无虚虚”,《灵枢•九针十二原》:“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为甚病,病益甚。”《难经•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中工之所害也。”《金匮要略》亦云:“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易氏在这里反复温习古训,用于阐明病理。“火与元气不两立”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易氏治一妇人浑身倦怠、肌消骨露案即受此启发,易引“书曰:火与元气不两立”,认为火盛则元气弱,元气弱则诸病生,“若不先治其火,血气何由而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易氏这里的“书曰”即指东垣《脾胃论》。“气有余便是火”是另一金元著名医家朱丹溪提出来的观点,语出《格致余论》。气是指阳气,有余是偏盛的意思。“气有余便是火”意即阳气偏盛便能导致各种“火证”。易氏活用此理论,治疗一妇人患崩,昼夜十数次,每次去血升余。易氏确为“崩虽在血,其源在气”而中的。易案还受“书有曰:‘气如槖籥,血如波澜。’”影响治杂病。其书指的是宋代江西崔紫虚《四言举要》。原文是:“气如槖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可见易氏学问之渊博。他对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以及宋金元医家著作登堂入室,并用于指导实践,因而在分析案例时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学经典,重临床”已被现代学人奉为圭臬,易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2 首重脉诊
易大艮不仅深谙脉理,临证体察尤为细心周密,故常能于疑似莫测之际,而抒发己见[2]。易氏强调:“识病之妙,贵在认得脉体形证。”所以他在医案中对脉诊情有独钟,推崇备至,对于每案脉诊详细描述并加阐发,可谓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不仅通过脉诊审证求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独具慧眼,大胆舍证从脉,以脉论治。如治一产妇,产后吐逆,众医皆认为胃寒,用炮姜、附子理中汤辈而不效。易氏诊之脉俱无,以食指复按尺部、中指、无名指,按尺之后,脉来实数有力,左右皆同。易氏断言:“此实热证也。”用三黄汤、凉膈散、玄明粉治之而愈。一儒官患便闭证,初因小便闭,服五苓散、八正散、益元散,俱不效,病脉两寸俱沉、两关洪缓、两尺不见。众医为尺脉无根。易氏独以为尺脉得体,认为是其病源在上焦气秘,而下窍不通也,反以上部药收功。大司马潭石吴公,卧病两月,发热,咳嗽,痰喘,气急,胸膈痞满,手足面目俱浮肿。众医惟清金宁嗽,又以脾胃久虚发肿,用利水兼补剂,其病益甚。易诊其脉,左寸浮而无力,左关弦长,推之于外,内见洪大而芤,侵过寸部一分,左尺沉弱无力,右寸沉而带芤,气口脉按之紧而且牢,时或一駃,右关中和无力,右尺隐隐不动,因而认为“乃积血证也”,应用越法治之,进以畅卫豁痰汤,一服后顿减八九,六脉豁然。掾史徐文综妻月信愆期,易氏诊其脉左寸左关、右寸右尺失其升降之常,惟脾肾二脉平和,知其病困久矣,据脉论证,先投以和中畅卫汤三剂,而肺脉浮起,胸次豁然,诸证顿减,继以清中实表,固其腠理,月信大行。易氏脉证合参,首重脉诊,几乎在每案都有体现。且阐发入微,不能不说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一。
3 治重脾胃
从脾胃论治也是易氏医案一大特色。易氏治疗中不论外感内伤,均注重脾胃,十八则医案中有九则体现了脾胃治法,占一半以上。易氏曾治一士夫,素耽诗文,夜分忘寢,劳神过极,忽身热烦渴,自汗恶寒,四肢微冷,饮食少进,予以人乳并人参汤与服之。当日进四服,浓睡四五时,病减其半;次日又进四服,终夜安寢,诸证悉除。他认为人乳、人参俱为补脾益胃之品,故“见效最速”。又治一春元下第归得寒热病,初以微寒,即作大热而躁,躁甚如狂,结果以加减补中益气汤治之,日进一服,三日而病渐退。又治一“病痢”,众始治以通利之剂,次行和解,又次滋补月余,而病甚,他用六君子汤加香附砂仁二剂,胃气渐复,又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半月而诸证全愈。扬郡一少妇年十九禀赋怯弱庚辰春因患痿疾,卧榻年余,首不能举,形瘦如柴,髮结若氈,起便皆赖人扶,一粒不常者,易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人参更加倍焉,服二剂。调理数月,饮食步履如常,痿证悉除。有人问他:“人皆用滋阴降火,公独用补中益气,何不同如此也?”他回答曰:“痿因内脏不足,治在阳明者胃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活,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痿由阳明之虚,而然阳明胃土不能生金,则肺金热,不能荣养,一身脾虚,则四肢不能为用。兹以人参为君,黄耆、白术等药为佐,皆健脾土之药也。土健则能生金,金坚而痿自愈矣。此东垣第一治法也。”此外,对于手足面目俱浮肿、月信愆期,久患腹痛、泄泻,身热寒战诸案,均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异病同治而收功。以上病例,易氏传承东垣,从脾胃论治,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力挽沉疴,体现了他治重脾胃的扎实功底。
4 调气开郁
易氏对朱丹溪“气有余即是火”甚为推崇,并在临床中着意发挥。他强调:“人之一身有气有血,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非常强调情志对疾病产生的影响。一妇人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一月不食,逮次年夏诸病复作,甚于先年,肌消骨露,且数年不孕。易氏认为:“其病归于气郁而已,郁气一舒,火邪自退得其病本随手取效也。”故本案在栀子汤降火的基础上,又以调气药为主,以养血药佐之。最后“气顺则血行,经事依期而妊娠有准矣。”本病终以调气开郁而取效。易氏阐明:“向以降火为先而愈疾,今以调气为主而有胎,治法不同病源则一。”一妇人患崩,昼夜十数次,每次去血升余,用止血药,血愈甚,卧床月余,羸瘦,食少,面青爪黑,气促痰喘。余氏诊得心脉平和,肝脉弦大,时一结,肺脉沉而大,且有力,脾胃脉沉涩,两尺沉而无力,最后定论:“此气郁证也”、“此思虑劳神气秘病也”。强调“崩虽在血,其源在气”,结果以越鞠汤投之而收效。对于易事重视调气开郁,王琦在《医林指月•易氏医案跋》[1]中作了很好总结:“又常读沈宜民之论,谓易氏医案,大概以天之六淫合人身之六郁而成病,故其要法以开郁为先务,而补益后焉……所定四神散、畅卫舒中、顺气养荣诸汤剂,虽加减各殊,而大要本之古越鞠一方。”现代对易氏调气开郁一法亦给予了较高评价。如有学者认为,郁论是易氏学术的核心,在临证治疗中,易氏亦针对“郁”病着手, 故首推开郁为先务, 风格逼近丹溪治郁案[3]。通过研读医案,可以看出易氏对“气郁症”的病机、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4]。
5 突出纠偏
《易氏医案》虽只18案,但均为疑难杂病之证治,且多达17案系他医救治无效甚或误治最后被易氏治愈者,另一例徐文淙妻卧病三年虽未提误治,最后还是被易氏治愈。可见易氏致力纠偏救弊,匠心独运。此举突出纠正误治数例再作专题剖析。瑞昌王既白之妃患泄泻,屡用脾胃门消耗诸药四五年不能止,一医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服一月,不泄。忽一日,胸膈胀满腹响如雷,大泻若倾,昏不知人,口气手足俱冷。易氏认为:“此乃亢极之病,火极似水,若以为虚弱而用补药,是抱薪救火矣!”以黄连入平胃散与之,饮药少顷,熟睡二时,不索食,不泄泻,饮五日方知药味甘苦,既用通元二八丹,与汤药间服,一月,饮食调和其病遂愈。瑞昌王孙毅斋年五十二,素乐酒色,癸酉九月初,夜起小解,忽倒地昏不知人,若中风状,目闭气粗后足厥冷,身体强硬,牙关紧闭。诸医有以为中风者,有以为中气、中痰者用乌药散等药俱不效;又有作阴治者,用附子理中汤愈加痰响。易氏诊为寒湿相搏痓证,先用稀涎散一匕,吐痰一二碗,昏愦即醒,随进羌活胜湿汤六剂全愈,以八味丸调理一月精气复常。一春元下第归,得寒热病,每日申酉二时,初以微寒,即作大热,而躁甚如狂,过此二时平复无恙,惟小便赤黄而涩,往时一有心事,夜即梦遗。他医皆以病为疟,用清脾饮柴苓汤并截药,俱不效。余氏诊得六脉惟左尺浮,中沉取之皆洪数有力,余部皆平。认为“此潮热病也”,以加减补中益气汤治之,日进一服,三日而病渐退复用六味地黄丸兼前药调理一月而安。此类纠正误治之例,文中俯拾即是。
6 结语
《易氏医案》18案后附方11首,多为案中治疗自拟方,如畅中汤、畅卫舒中汤、畅卫豁痰汤、顺气养荣汤、滋肾饮等。这些易氏方均在临床切合实用,有应用价值。《易氏医案》铺叙和畅,分析入微,说理透彻,读之耳目一新,深有启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案珍品。“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临川自古称为“才子之乡”。旴江流域不仅涌现过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八位出自旴江流域[5]。易思兰也是明代杰出旴江医家之一。当代国家对地方流派的传承工作非常重视。作为中医工作者,继续对旴江学术思想深入发掘,责无旁贷。对《易氏医案》这样的医案珍品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必须进一步发掘整理,总结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琦.医林指月·易氏医案[O].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二年.25.
[2]郑世俊.《易氏医案》学术特点举要[J].陕西中医,1995,16(7):333-334.
[3]蔡慎初,刘家骤.易思兰治郁心法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1(1):50-51.
[4]张强.明代医家易思兰医案整理及其治郁症经验谈[J].陕西中医,2013,34(1):91-92.
[5]徐春娟,何晓晖,陈荣,等.旴江医学文化探源[J].中医杂志,2014,55(10):893-895.
(本文刊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