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谈旴江医家危亦林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2017-12-01 10:29  

                                    熊延熙  黄勇进 丁舸

(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330004)

摘要:目的: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探讨旴江医家危氏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方法:选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频数、关联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后获418首方剂,频率较高的中药类别是:补益药(24%),理气药(13%),温里药(11%),解表药(11%),温性药所占比例达43%。药味以辛(36%)、甘(24%)、苦(23%)为主,药物归经排名前三的是脾(24%),胃(19%),肺(16%)。置信度在90%以上的关联药物组合模式有大枣、甘草+生姜;厚朴、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甘草。结论:危亦林治疗脾胃病重视补虚、散寒、除湿、理气。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常用理气药、解表药、化湿药。性味多辛甘苦而温。归经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常用药组功效偏于调和脾胃、理气和中、益气健脾。

关键词:危亦林;脾胃病;方药;特点


危亦林为著名元代医家,出身世医家庭,祖籍江西抚州南丰人,为旴江医学代表医家之一,著有《世医得效方》。其中该书大方脉杂医科(内科)记载治疗脾胃病的方剂达418首。现将旴江医家危亦林治疗脾胃病方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危氏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以期丰富旴江医学的研究内涵,为提高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疗效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版本来源: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许敬生、王晓田点校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版)。按照《中医内科学》[1]脾胃系的病证,将《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中符合脾胃系病证的治疗方剂作为数据来源。主要涵盖《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卷三、四、五、六治脾胃病的方剂,如腹痛、诸疸、五噎、诸积、呕吐、霍乱、脾胃、泄泻、下痢、秘涩、胀满、宿食、食积、疟疾、积滞等。

1.2  研究方法

1.2.1   频数、关联分析法  将治疗脾胃病的418首方剂中的中药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药物性味、归经、功效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频数、关联分析

1.2.2  方剂纳入、排除标准  凡属脾胃病内治范畴的方剂均可纳入,包括丸、散、丹、汤、膏、酒方剂。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方剂,无配伍意义的单方均以排除。

1.2.3  数据规范化  中药名称、性味、归经等处理参照《中药学》[2]的内容对药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药物的异名、别名统一修改为中药标准化名称,如芎、芎藭统一为川芎,鼠粘子为牛蒡子,桂心、官桂、辣桂统一为肉桂等。

2数据统计结果

2.1  药物功效频数  如表1、图1示: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共使用 706 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序前五类为:补虚药(24%)、理气药(13%)、温里药(11%)、解表药(11%)、化湿药(7%)。

                             表1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药物功效频次大于50统计表

1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药物功效频数图


2.2  高频中药  共涉及药物293味,总使用频数(次)3249味次,使用频次≥50的药物有13味,由高到低依次为:甘草、生姜、陈皮、大枣、人参、白术、干姜、木香、厚朴、茯苓、肉桂、半夏、青皮。

2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频次大于50统计表

2《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高频中药分析图

表2、图2的药物频数(率)结果中排列前五位、频率相对较高的药类如下:补益药(24%)常用药物有甘草(180)、大枣(93)、人参(88)、白术(82)等;理气药(13%)常用药物有陈皮(114)、木香(79)、青皮(59)等;温里药(11%)常用药物有干姜(82)、肉桂(67)等;解表药(11%)常用药物有生姜(168)等;化湿药(7%)常用药物有厚朴(79)等。

2.3  中药性味频数

2.3.1  四性频数  如表3、图3所示,大方脉杂医科方中药药性温性出现1383次,占43%;平性出现 630 次,占19%;微温出现 415 次,占13%;寒出现273次,占8%;微寒出现204次,占6%;热出现167次,占5%;大热出现134次,占4%;凉出现35次,占1%;大寒仅出现8次。

表3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四性统计表

3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四性分析图

2.3.2  五味频数  如表4、图4所示,《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中药五味药分析结果示:辛味药出现1858次,占36%;甘味药出现1237次,占24%;苦味药出现1170次,占23%;酸味药出现288次,占6%;淡、咸、微苦、涩味药频率各占3%。大方脉杂医科中药五味情况以辛、甘、苦居前三位,且辛甘苦频率之和大于 80%,由此可知,《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脾胃病方中以辛味为首,次以甘味,再次以苦味,较少用酸、淡、咸、微苦、涩味。

4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五味统计表

4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五味分析图

2.4  中药归经频数  如表5、图5所示,脾经出现2307频次,占 24%,胃经出现 1844 频次,占19%,肺经出现1567 频次,占 16%,脾胃肺出现频次均超过1000次,共占频率的59%,各五脏归经共计6570频次,占 68%,各六腑归经共计 3206 频次,占 34%,五脏经频次是六腑频次的2倍。

5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归经统计表

5《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归经分析图

2.5  关联规则挖掘  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建模(图6)。数据挖掘得到52条规则结果,其中部分挖掘结果见表6,经过整理置信度为90%及以上的规则为3条,置信度为80%及以上的规则为6条。结果显示,按“置信度”指标关联规则排名两味药物是半夏+生姜(89.36%);大枣+生姜(82.61%)。关联规则前三的三味药物是大枣、甘草+生姜(92.00%);厚朴、陈皮+甘草(91.43%);白术、人参+甘草(90.91%)。

图6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中药关联规则挖掘数据流

表6 《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脾胃病部分药物关联规则表

3   讨论

3.1  《世医得效方》治脾胃病处方用药功效分析

   补虚药共使用 708 次,占24%,居首位,常用甘草、大枣、白术、人参等,理气药占13%,居其二,如陈皮、木香、青皮等为常用之品。温里药占11%,主要是干姜、肉桂等。解表药占11%,如生姜、紫苏等,化湿药占7%,厚朴为常用药。从中可知危氏治疗脾胃病重视益气健脾,理气和中,散寒化湿。强调脾胃气虚,气机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外感内伤,尤其是寒、湿之邪是致脾胃病之主因。脾喜温而恶寒,无论外寒还是寒邪直中,皆可使脾胃受邪,损伤阳气,寒凝气滞,脾失健运,久之脾胃虚弱。故危氏以参、术、草益气健脾,以复脾之运化功能。生姜、干姜、肉桂等既散外寒,又温脾阳。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阻遏气机,湿困脾胃,脾胃不和,脾不运化,胃失和降,危氏善用陈皮、厚朴等行气化湿运脾。

3.2《世医得效方》治脾胃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分析

3.2.1  善用温性药,配以平性药,少用大寒之品  从《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药性分析温热药、平性药、寒凉药比例接近 2:1:1,较少应用大寒之品。可见危氏治脾胃病以温性药为主,配以平性药,佐用寒凉药,危氏如此用药一者顾及脾喜温燥之性;二者重视寒邪的致病因素。而少用大寒之品,虑其易伤脾胃之阳。

3.2.2  常用辛甘,兼顾苦味  从脾胃方五味统计结果分析,危氏常用辛甘之品,同时兼顾苦药,联系到药性,性味相合,则辛温升阳、甘温补中、苦燥化湿,是危氏治疗脾胃病证的主要性味配伍方法。

3.2.3 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用药归经统计分析,归脾经、胃经、肺经药物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五脏经频次是六腑频次的2倍多,可见危氏中药的作用部位重脏轻腑,而脾胃肺为治脾胃病用药归经的主要作用部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肺主呼吸之气,肺之清气与脾胃之谷气汇成宗气,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在水液代谢上,肺气宣降以行水,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脾胃肺与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危氏治脾胃比较重视脾、胃、肺三经的用药。

3.3  部分药物关联药组配伍分析  大枣、生姜、甘草配伍,置信度为92.00%,生姜主卫,辛温散寒而和胃;大枣主营,甘温补中而滋脾,甘草甘缓益气和中,三者合用,调卫和营,补中有散,温中寓养,共奏调和营卫和调和脾胃之功,在表以扶正祛邪,调和营卫;在里温补中焦,调和脾胃。

白术、人参、甘草相合,置信度为90.91%。白术长于健脾燥湿,《本草汇言》言:“白术,乃扶植脾胃……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人参《药性论》曰其:“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故三药相须为用,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厚朴、陈皮、甘草相伍,置信度为91.43%。厚朴苦燥辛散,长于燥湿除满,下气宽中,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善于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与厚朴为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甘草药性缓和,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三药合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之功倍增。

4  结论

本文以《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治疗脾胃病方药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关联分析等方法,阐述危氏治脾胃病的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出危亦林治疗脾胃病重视补虚散寒,理气化湿。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常用理气、解表、化湿药。性味多辛甘苦而温。归经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常用药组功效偏于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理气和中。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7-249

[2]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5-41.

                                                                               (本文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