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籍《万病回春》中风急症诊疗思想探析
2017-12-01 11:26  

                           罗侨  李丛  冯倩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

摘要:中风急症又名“卒中”,发病急骤,病情危急。江西旴江名医龚廷贤代表著作《万病回春》对于中风急症的论述精辟,不仅指出了中风急症的分类及病因病机,并阐述了中风急症的汤药内治法和鼻疗、灸疗等外治法。

关键词:中风急症;龚廷贤;万病回春;旴江医学;江西地方医学


龚廷贤(1519-1622),字子才,号云林,别号悟真子,明代著名医家,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旴江医学的杰出代表。龚氏出身世医之家,自己和父、侄都曾任太医院医官,因治愈鲁王妃臌胀,被赐“医林状元”匾额。龚氏一生编述较多,代表作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等,其中《万病回春》对后世医家影响深刻,更被日本汉方后世派首推为必学之书。是书多个篇章涉及急症急救,今就其中中风急症作一总结如下。

1  中风急症证候

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中风有轻重缓急以及不同特征的临床表现,其中“仆击”“大厥”“煎厥”等病相当于现在中风急性期。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提“中风”概念,被后世医家沿用至今。此后,历代医家对其不乏细究,龚氏于《万病回春》中更设专篇论述。

1.1  中风的分类  《内经》中并无中风的系统分类。东汉张仲景对外风致病研究颇深,认为中风系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把“因于风而中风者,称真中风,因于火、气、湿等而中风者称为类中风”1。龚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认为风邪乘虚而入致真中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不同,并可致气虚、血虚;而类中风者,有中寒、中暑、中湿、中火、中气、食厥、劳伤、房劳、痰厥等症,并提出中风者中腑可治、中脏难医230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内经》对中风病机概括为“荣卫亏虚、外邪入中”,金元时期刘河间主张心火暴甚理论,李东垣认为乃正气自虚所致,朱丹溪提倡中风乃血虚有痰。龚氏在《万病回春》中提出:“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悲惊恐,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230。认为中风内因在于情志、饮食、房劳等导致真气耗散,气血两虚,荣卫失调,腠理不固,外风乘虚入里。风邪善行数变,易兼他邪,往往挟痰邪乘虚而入,痰为浊邪,既是中风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且痰邪易化火生热,蒙蔽清窍,轻者昏昏欲睡、目光呆滞;重者突然昏仆、不醒人事。

1.3  中风先兆  金·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云:“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3,首先提出了“中风先兆”。《万病回春》指出:“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239。并进一步提出中风先兆的防治,认为中风先兆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竹沥枳术丸或搜风顺气丸等。龚氏还以桑环川、刘前溪二人病案为例,提出中风先兆防治的重要性。桑好欲,刘好酒,脉均左右微弱,人迎盛,右脉滑大,二人都有手脚偏身麻木、肌肉蠕动的临床表现,龚氏认为这是气虚而致的风痰盛,三年内中风偏瘫的可能性大。桑遵其嘱,每年都服用搜风顺气丸、延龄固本丹各一料,三年后安然无恙;但刘不以为然,仍纵欲无忌,未及三年,就中风卒倒,瘫痪言涩240。同时,龚氏也举“刘大尹案”强调中风先兆防治还应重视鉴别诊断。刘大尹平时有疾,出现手脚麻木、双目流泪,以为是中风先兆,但服搜风化痰药反倒痰愈重,手指臂痛不能屈伸。龚氏指出麻当属气虚,误服预防中风药反使肝火旺盛,肝血不足,血不养筋,以致出现痹证;应当补脾肺滋肾水则风、热、痰自去。

2  中风的急救外治法

中医急症外治法历史悠久、作用迅速、疗效独特,历代医家著作多有涉及。龚氏临证擅长用灸法及鼻饲法进行中风急症救治。

2.1  灸法急救  《扁鹊心书》云:“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者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4。旴江医家都十分注重灸法,元代危亦林将灸疗广泛应用于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急危重证5。《万病回春》卷二中风篇述:“凡中风痰厥,不醒人事、牙关紧急者,此中风痰也,先用通关散吹鼻,次用吐法。吐后未醒,急灸百会、人中、颊车、合谷”230。提出对于中风不醒人事属闭证者急灸百会、人中、颊车、合谷以开窍醒神。

龚氏还十分注重灸脐的急救作用。类中风篇云:“卒中暴厥者,卒然不省人事也……宜艾灸肚脐中百壮”227。《难经·八难》记载:“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6。艾火辛香,火性温和,灸脐时入经而行速,能攻蹿经络,流通血脉,具有温暖下元,回阳固脱作用。龚氏也指出对于血虚眩晕卒倒,不可艾灸,因血虚眩晕卒中者,气血大虚,倘若艾灸,不能充其气血,反而因惊苦叫动,动则耗气,以致气血更虚而死。

2.2  外用散剂  鼻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常用急救方法,有吹鼻法、灌鼻法、塞鼻法等。在《万病回春》中,龚氏以通关散吹鼻急救中风痰厥,昏迷卒倒。通关散方源自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由皂角、细辛两味组成,龚氏在此基础上再配用半夏、藜芦、苦参燥湿祛痰,开窍醒神。或对卒中暴厥,卒然不省人事者也单用辛温的皂角末搐鼻,或单用半夏末,或研韭汁灌耳中,或以苏合香丸灌之。龚氏并对中风痰厥者另附一秘方:用巴豆去壳,纸包槌油,去豆不用,用纸捻作条,送入鼻内,或加牙皂末,或用前纸条烧烟熏入鼻内。

3  中风之急救内治法

龚氏在中风急救的内服方药上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真中风和类中风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确立不同的治则治法,并处以不同的方药。

3.1  真中风口服汤剂  龚氏认为中脏者病情危急,常需急救,其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痰。痰涎壅盛,不能言语,牙关紧急有热者宜用加减导痰汤。古有云“治风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于风偏胜者,风邪侵袭四肢致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筋脉拘挛,先理气,方用乌药顺气散以疏通气道,然后进以风药,并针对不同的兼证进行相应的组方加减。如中风一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等补气血药物;口眼斜,加姜炒黄连、羌活、防风、荆芥、竹沥、姜汁等祛风药;遍身疼痛加当归、官桂、乳香、没药等行气止痛药。治风中在脏,大便闭结,并非单用通法,而是治以补气通便,方用滋润汤。对于一切卒中,龚氏方设摄生饮以通窍醒神,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厥、气厥之类,不省人事,初次发作和无热者皆可服用。

3.2  类中风口服汤剂  龚氏认为类中风常因寒、暑、湿、火、气等病理因素而致昏仆,但不可作风治。临证针对不同的病因总结不同方药。中寒厥倒者,若不急治,将导致舌短囊缩而死,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之,醒后用附子理中汤;中于暑者,昏迷不醒,痿弱气逆,吐泻喘满,方用十味香薷饮;中于湿者,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清燥汤主之;中于火者,因七情内伤,火盛水衰,热气上冲,突然昏迷不醒,治以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独参汤;中于气者,七情过极,气厥昏冒,多用木香顺气散;食厥者,胃气自伤,不能运化,先用盐汤探吐,继服六君子汤;过于劳役者,耗损元气致气虚卒倒服以补中益气汤;房劳过度者,肾虚精耗,气不归元,昏冒者补以六味地黄丸;痰厥晕倒者加味二陈汤;血晕卒倒加味四物汤。

4  结语

中风病自古以来为中医四大难治疾病“风、痨、臌、膈”之首,其症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病名,沿用至今。中风病因在唐宋之前多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多责之“内风”。本病在古代是一个广义的疾病,但凡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如突然昏迷、肢体侧偏都称为“中风”,与现今专指脑血管疾病不同7。旴江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中对中风见解独到,明确指出了中风急症证候,强调中风急症应急救,阐述了中风急症急救的内、外治法。内治法遵经方之验并结合临床,辨证论治,外治法善用通关散吹鼻开窍醒神,并重视灸脐的急救效果。这些急症诊疗思想对现代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应努力发掘,并加以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履. 医经溯洄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0.

[2]龚廷贤. 万病回春[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3]刘完素.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56.

[4]窦材. 扁鹊心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87.

[5]许敬生. 危亦林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36-145.

[6]高丹枫,王琳(). 黄帝八十一难经[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

[7]陈少婷. 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17年第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