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旴江医家  旴江医著  建樟药帮  旴医成就  医案荟萃  旴江文化  他山之石  旴江论坛 
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述略
2014-12-25 10:28  

                       何晓晖 葛来安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摘要:江西抚河流域历代名医辈出,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人物,形成了一支光耀夺目的旴江医学群体。重视脾胃是旴江医家共同的学术特征,他们勇于发明创新,为脾胃学说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脾胃学说;旴江医学;江西地方医学


中医脾胃学说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是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脾胃病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并创制了诸多治疗脾胃病经典方剂,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杲《脾胃论》继承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充实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创立了较系统的脾胃学说。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探索新的治疗经验,提出新的脾胃理论,使中医脾胃学说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江西旴江流域,历代名医辈出,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人物,形成了一支光耀夺目的医学群体[1]。在江医家中,古代有龚信、龚廷贤、李梴、陈自明、喻嘉言、席弘等脾胃病治疗高手,现代又产生了张海峰、万友生、姚奇蔚、危北海等一批名扬中外的脾胃病专家,他们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实践探索,创新立说,为脾胃学说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现将古代江医家脾胃病学术成就加以综述如下:

1重视脾胃推崇东垣学说

李杲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所著《脾胃论》、《兰室秘典》、《内外伤辨惑论》,对脾胃病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学说。旴江医家十分推崇李杲的脾胃学说,在他们的著作中得以充分的反映。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设“脾胃论”一篇[2]15-16,充分肯定李杲的学术贡献:“古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惟东恒老人用心矣。”李梴对李东垣大加赞赏;“若东垣老人,明《素问》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济生拔粹》、《十书》以传于世,明脉取权衡规矩,用药体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并在《医学入门》一书中设“东恒李先生内伤篡要”专篇介绍东恒脾胃学说[3]637谢星焕的《谢映庐医案》序中云“俎豆内经,鼓吹仲景,襟带李刘”。他们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李杲的脾胃学说和治疗方法,如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全书共列医案204例,使用补中益气汤的就有69例,全书涉及补中益气汤的论述有171其运用之娴熟化裁之巧妙可谓得心应手匠心独具。

《素问·玉机真藏论》:“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论》说:“脾主五脏之气”,旴江医家进一步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作用。李梴《医学入门》说:“脾胃为五脏主。”将脾胃提高到“主”的高度。龚信《古今医鉴》说:“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龚廷贤《寿世保元》说:“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也。”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四气无土气不可,五脏无胃气不可。”“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他的《寓意草》把脾比喻为人身之日:“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4]429“脾中之阳气旺,如天青日朗,而龙雷潜伏也。”[4]399黄宫绣《本草求真》说:“土有长养万物之能,脾有安和脏腑之德。”妇产科大家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亦强调妇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所以治疗妇产科疾病同样以脾胃为本,十分重视对妇人孕前、孕中、孕后各个阶段的胃气调养。

2深究脾胃阐发消化生理

旴江医家们在《内经》、《脾胃论》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李梴《医学入门•脏腑》说:“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这是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功能的高度概括。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对水谷消化过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愚谓人之饮食入口,由胃管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则入于大肠,始分别清浊。渣滓浊者,结于广肠,津液清者,入于膀胱。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厘清浊,浊者入于溺中,其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汁,五汁同归于脾。”[2]14在科技不够发达的明代,对人体消化过程已有了这些认识实为可贵。

喻嘉言既强调脾阳在人体生命中的地位,把脾阳比喻为“如天之有日也”,又重视胃在津液生成中的作用。他在《尚论篇》中说:“肾中真阳,阴精所载;胃中真阳,津液所胎。”在《医门法律》指出:“五脏五志之火,皆有真液以养之,故凝聚不动,而真液尤赖肾之阴精,胃之津液,交灌于不竭,肾胃之水不继,五脏真液随耗。”“夫人天真之气,全在于胃,津液之多寡,即关真气之盛衰。”高度概括了阴与阳、水与火、先天与后天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视胃之津液与肾之阴精并重,十分重视胃在阴津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喻氏在外感与内伤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要十分重视胃津的护养。如外感之后虚热应着重生胃中津液;对阳明热盛之证宜急下存阴;对秋燥伤肺之治,创制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依据“盖肺金之生水,精华四布者,全借胃土津液之富”,“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所以治疗应“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用药肺胃兼顾,寓和胃生金于甘寒柔润之中。他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了脾胃病用药要点:“脾偏于阴,则和以甘热;胃偏于阳,则和以甘寒。”喻氏关于胃津论述,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脾胃理论,为叶桂及后世胃阴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立足脾胃探究百病之源

《脾胃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旴江医家们继承了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并不断地加以发扬,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龚信《古今医鉴》说“正乃胃气真气”,明确指出正气就是胃气,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认为脾胃虚损是百病之源。黄宫绣《本草求真》也说:“盖谓脾气安和,则百病不生;脾土缺陷,则诸病丛起”,“脾土即亏,生气将绝,是犹土崩而解”,强调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李杲在《兰室秘藏》中说: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关于脾胃虚弱而导致百病由生的机理,龚廷贤《寿世保元》结合个人临证经验作了进一步阐发:“盖内伤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饮食劳倦即伤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气血不足胃脘之阳不举二曰嗜欲伤脾此富贵之患也资以厚味则生痰而泥膈,纵其情欲,则耗精而气散三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者藜藿人之患也[2]15提出了不同的人群所致脾胃内伤的原因存在之差异。他深入探讨了百病由生的机理:“盖脾土一伤,则不能生肺金,金衰不能生水,是肾绝生气之源,则肾水枯竭而根本坏矣。其余诸脏者,皆失相生之义,则次第而衰惫焉。正气既虚,则运用无籍,血滞不行,以致气血耗散,传变失常。侵淫日甚,一虚而百虚出矣。”龚廷贤丰富了脾胃内伤理论。

百病皆由痰作祟。龚廷贤《寿世保元》[2]81说:“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旴江医家不断探索“脾为生痰之源”的机理。《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肥贵人则高粱之疾”,龚廷贤《万病回春》云:“脾实者,高粱之疾。”在《寿世保元》中说:“嗜欲伤脾,此富贵之患也,资以厚味,则生痰而泥膈。”脾和乃化血,行于五脏五腑,而统之于肝,脾不和乃化为痰。”指出过食高粱厚味是导致内伤脾胃聚浊生痰的原因。李梴《医学入门》说:“脾不克化,郁而为痰,变生咳喘眩晕等症。”喻昌《医门法律》也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高粱厚味,伤于脾土,失于运化,聚湿生痰,痰浊内阻,百病由生。所以防治痰疾,既要节制饮食,杜绝生痰之源。如《万病回春》中说:“饮食以节为主,滋味以淡为主。”又要调理脾胃,使痰不能生。如《寓意草》所言:“体盛痰不易除,又必以健脾为先,脾健则新痰不生。”

4调理脾胃治病驱疾王道

治病必求于本,人以胃气为本。《伤寒论》说:“胃气和则愈。”《脾胃论》说:“善治斯疾者,唯在调和脾胃。”旴江医家们效法仲景、东垣,治病重视脾胃。”《古今医鉴》说:“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万病回春》说:“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龚氏父子反复强调高明的医生擅长于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来健运化、补气血、益五脏、防疾患、保健康,他们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科疾病,其家传秘方“三因和中健脾丸”被广泛应用。喻嘉言治疗外感及内伤病,均十分注意调脾胃、护中气。如《寓意草》所说:“理脾胃则百病不生,不理脾胃则诸疾续起。”他对许多疑难病证治疗,多从脾胃入手,收效甚佳。《寓意草善后之法》认为:“善后之法,以理脾为急,而胃则次之,其机可得言也,设胃气未和,必不能驱疾。惟胃和方酸减谷增,渐复平人容蓄之常。”把调治脾胃作为疾病善后之要。

“得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全过程中,都要牢固树立“胃气为本”的理念。旴江医家亦是治病不忘护胃,《万病回春》说:“善用药者,必以助胃药助之。”助胃,就是守护胃气、调和胃气、通降胃气和开胃消食等。旴江医籍从不同方面介绍健脾助胃的用药经验。龚廷贤在《寿世保元•脾胃论》中指出:“凡善调脾胃者,当惜其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认为脾胃为生气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调理脾胃必须惜气、护气和协调气机升降,反对滥用香燥之药以伤中气,“人多执于旧方香燥耗气之药,致误多矣”,而喜用家传三因和中健脾丸调和中焦。南昌籍儿科大家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用药贵在和平”,如“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故“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性俱备”,“寒热适中,攻补有度,刚柔相济”。黄宫绣用药也主张平调平治,如《本草求真》说:“补脾之理,无不克寓,要使土气安和,不寒不热,不燥不湿,不升不降,不厚不薄,则于脏气适均。”喻嘉言创立“大气论”,大气与胃气密切相关,“唯是胃中水谷之气与胸中天真灌注环周,乃得清明在躬。若有所劳倦,伤其大气、宗气,则胸中之气衰少,胃中谷气因而不盛,谷气不盛,胸中所伤之气愈益难复。”和降胃气则有利于胸中大气的调畅,而大气的调畅又有助于中焦脾胃之升降。《寓意草》提出“治气三源”论,提出“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下行”,把“和”作为治疗胃病的法则,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自明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对外科疮疡也颇有建树,所著外科专著《外科精要》开创了疮疡辨证论治之先河。他善从内脏论治痈疽,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新治则。该书《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篇》曰:“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促进饮食,以生气血。”这种“调脾胃、促饮食、生气血、愈疮疽”的学术观点,是《伤寒论》“胃气和则愈”思想在外科病治疗中的应用,为后世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保全脾胃养生益寿法宝

养生保健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旴江各家医籍均中有大量关于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饮食调节、顾护脾胃,如《医学入门》所说:“保全脾胃可长生”。元气是人体脏腑活动的原动力,《寿世保元》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龚廷贤效法东垣“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之论,提出老年养生秘诀是:“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他总结出一套调理脾胃及饮食调养的方法,创制了多种健脾益胃、益寿延年的保健处方,如太和丸、参术调元膏、阳春白雪糕、八仙长寿丸、琼玉膏、神仙粥等诸多药食结合的养生保健之方,至今仍有重要的开发价值。龚廷贤由于保养有方,享年九十七岁,不愧是一代养生大师。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味”,食物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一样,食可养人也可害人,《寿世保元》说:“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适其宜,是故贤哲防于未病。”[2]76龚信《古今医鉴》说:“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龚居中《福寿丹书》中说:“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盖脾籍于谷,饥则水谷自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以食充而塞气,“养生家,使常谷气少,则百病不生,而寿永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他们都指出饮食失节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故节制饮食是养生保健的最重要措施,正如龚廷贤所说:“人道至要,饮食以节为主。”

中医脾胃学说博大精深,是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的汇聚。旴江医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脾胃学说理论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也为脾胃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方法,为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晓晖,徐春娟.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2)4~7

[2]明·龚廷贤著,谷建军,杨健,王晓玮校注.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167681

[3]明·李梴著,田代华,张晓杰,何永等整理.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7

[4]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99429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