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龙1 叶菁2∗ 郑晓南1 闫文俊1 宋佳1 黄冰林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 南昌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西 南昌330006)
【摘 要】 “旴江医家” 作为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特色流派之一, 其医家之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通
过对旴江医家身心疾病证治思想的深入研究与总结, 能够加深中医学对身心疾病理论的理解。 在深入研究旴江医家相关书
籍与文献并且整理相关情志疾病证治医案及理论阐述等过程中, 发现其在身心疾病的证治思想上有着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解
与认识。 因此, 总结旴江医家身心疾病证治思想不仅能够丰富中医学情志因素致病与治疗的理论体系, 还能够以此延伸,
提高中医药在身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 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旴江医家; 身心疾病; 情志因素; 证治思想
随着当今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慢性疾病本身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心理疾病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 缺乏以心理因素为主导的单纯生物
医学模式显然难以对身心疾病精准地诊断病因及
实施干预治疗[1]。 中医学[2]认为, 正常的心理活
动是保证人体气血运行通畅、 脏腑功能协调,从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其中, 心身合一思想更
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体现, 重视心理现象与身心
疾病的相关性是中医学的基本属性与特点。
在江西旴江流域一带所发展的 “旴江医家”
医学流派, 在辨治身心疾病的过程中, 很早就认
识到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预防调护等身心疾病
的临床学术经验, 至今仍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诸
多中医思维的启发与学术拓展性, 并且最终将大
幅提升中医药在身心疾病方面的应用与治疗优势。
1 情志与体质对身心疾病的影响
旴江医家如黄宫绣、 龚廷贤等人一致认为身
心疾病与情志因素有关。 不仅如此, 在身心疾病
的诊断方面, 黄宫绣还代表性地提出需辨证体质因素, 并且大力发展脉诊在诊断此疾病时的应用。
如在 《脉理求真》 中黄宫绣详细地介绍了脉诊部
位和各种脉象的主病, 并认为正确鉴别各种脉象
是诊断疾病的关键[3]。 可见, 旴江医家对身心疾
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具有独到的经验与见解。
1.1 情志因素决定疾病 发展心理因素在身心疾
病的发展与预后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旴江医家
深受 《黄帝内经》 的影响, 如认为情志因素主要
通过两种病机变化来致病: 一为情志失调, 间接
影响气机的运行; 二为情志极端变化, 直接伤及
内在脏腑。
1.1.1 五脏功能对情志的影响 由于心为五脏六
腑之大主, 心主神明, 心神受邪, 常易导致多种
情志问题。 故在情志致病的病变过程中, 心是其
中的关键因素。 另外, 由于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脾两脏功能皆与气机正常运行有关, 因此在情
志病证当中, 肝脾不和, 气血失调的病机也较为
多见[4]。 长期的情绪问题易造成五脏六腑不同程
度的损害。 以郁怒为例, 可使肝气郁结, 导致气
机失调, 气血失和, 最终阴阳失调而致病; 此外,
肝郁不舒, 气机运行失常, 气郁化火, 常灼伤肺
胃津液, 病情严重甚至耗伤肝肾阴精; 同时, 思
虑、 忧愁过度也最易伤及心脾, 思则气结, 心脾
失调可见气血两虚, 心神不宁, 引发纳寐失调、
抑郁忧愁等多种身心疾况。
1.1.2 情志因素影响身心病机的发展与转归 消
化性溃疡作为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 其发生、 发
展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慢性溃疡病程
较长, 常容易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尤其
是患者在胃癌前期病变时的不良情绪, 经常恶化
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好转[5]。 又如消渴郁证, 即糖
尿病情绪障碍, 往往病情反复, 病程较长, 患者
常伴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郁证, 而郁证又可加重病
情。 可见, 消渴郁证是消渴病与郁证同时存在的
一种复杂身心疾病, 多数情况下情志因素与原病
症常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加重病情[6]。
因此, 旴江医家在诊治身心疾病时, 首要强
调情志因素, 并以情志为主要病机关键辨治, 力
求 “审证求因, 治病求本”。
1.2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类型 体质赋予了人体不
同的性格、 情志与精神状态, 并决定了人体健康
基础与疾病的发展性。 如阴阳平和体质的人, 其
体内阴阳平衡, 气血调和, 五脏功能正常, 且情
志安稳, 故体健壮实, 一般不易发生疾病; 而体
质出现偏颇的人, 常容易出现阴阳失和, 气血不
调, 情志失畅, 往往更容易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如焦虑、 易怒、 狂躁症等[7]。
1.2.1 不同体质类型与身心疾病相结合 旴江医
家黄宫绣, 创造性地提出辨证体质因素来辅助诊
断身心疾病。 黄氏将患者的体质与身心疾病相联
系, 根据长久以来的临床观察, 将体质分为三类:
即 “火独不足, 病多见水” 的脏阴体质, “水独不
足, 病多见火” 的脏阳体质, 和 “水火俱亏, 病
则水火皆见” 的平脏体质。 黄宫绣将体质与身心
证候相联系, 并将其贯穿辨治身心疾病的全过程,
充分地体现了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的身心疾
病临证观[8]。
1.2.2 体质因素指导身心疾病的辨证类型 此外,
旴江医家龚廷贤在辨头痛时, 认为人有形体胖瘦
之分, 如肥胖之人头痛 “多是气虚痰湿”, 体瘦之
人头痛 “多是血虚痰火”。 龚氏将体质、 体型与病
理因素相关联, 认为胖人多痰湿体质, 瘦人多阴
虚体质。 并且, 龚氏根据不同体质体型来选取用
药, 对于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
总之, 旴江医家擅长从体质因素辨证身心疾
病, 并且将其运用到临证用药上, 正符合中医
“标本兼治, 以人为本” 的学术思想。
2 根据五脏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身心疾病
旴江医家根据人体七情关系与禀赋体质因素
入手, 并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属性与肝、 脾、 肾
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辨治疾病。 因此, 旴江
医家对身心疾病的治疗原则主张: 扶正祛邪, 舒
肝理脾, 并以调护七情为关键。 治法可总结为健
脾益胃补肾、 疏肝理气解郁、 清热化痰醒神。
2.1 健脾益胃补肾为主, 兼顾气血运化 肾不藏
志是身心疾病的病理基础, 因肾脏虚衰, 冲任亏
损, 精气不足, 易导致脏腑功能减退; 而肾在志
为恐, 肾脏受损可影响患者出现惊慌、 恐惧等情
志变化, 加重原有疾病, 甚至造成多种心理疾
病[10]。 因此, 旴江医家在治疗过程中, 不仅及时
顾护脾胃, 还时刻注意调补肾之阴阳, 以恢复人
体气血阴阳调和。
2.1.1 龚廷贤之健补脾肾、 兼顾气血 对于情志
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旴江医家龚廷贤有丰富的经
验。 龚氏认为 “血气者, 乃人生之根本”, 故在治
法上重视健补脾肾和兼顾气血, 提倡 “养元气、
健脾胃”[11]。 其在治疗脾胃身心疾病时, 认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 故用药除选用归脾胃经的
药物外, 还常配伍使用肺经所属药物, 如人参、
白术、 白芍等[12]。
2.1.2 危亦林之健脾益气、 理气和中 旴江医家
危亦林在治疗脾胃身心疾病时, 重视健脾益气,
理气和中及散寒化湿。 对于脾胃虚弱、 寒湿内盛
的身心疾病证候, 危氏常选人参、 白术、 甘草健
脾益气, 以复脾之运化功能; 以生姜、 干姜、 肉
桂等散外寒, 温脾阳; 并且还善用陈皮、 厚朴等
药物以行气化湿运脾, 可见危氏治疗身心疾病的
常用药组功效均偏于调和脾胃、 益气健脾、 理气
和中[13]。
2.1.3 李铎之注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旴江医家
李铎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
胃虚弱最易导致气血亏虚、 精气不足, 从而出现
津伤气耗、 痰饮内生、 阳明腑实等病理变化, 最
终诱发神志疾病[14]。 李氏在身心疾病后期仍不忘
调养脾胃, 注重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对身心疾病
的预后调整作用。
可知, 旴江医家治疗身心疾病时重视恢复肺、
脾、 胃、 肾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并以健补调
和气血为主, 促进情志调畅, 从脏腑气血的层面
上系统治疗疾病。
2.2 疏肝理气解郁为主, 兼顾肝胃调和 肝为罢
极之本, 是人体七情调畅的保障, 具有调和机体
功能的作用。 七情太过如焦躁、 郁闷、 大怒等,
均易损及肝木, 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 另外肝主
藏血, 其藏血作用又取决于肝的疏泄功能, 并可
影响精神情绪的调节。 因此, 七情调和, 以肝的
气机协调为首要前提, 肝气和则五志和畅, 五脏
功能协调, 机体才能够保持健康[15]。
2.2.1 肝气郁结对胃腑病机影响 胃脘痛, 常由
忧思、 恼怒等情志变化导致肝脾损伤, 是临床比
较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 肝失疏泄, 脾不运化,
从而肝气横逆犯胃、 脾胃气机不畅, 最终导致胃
脘部不通则痛[16]。 因肝为木脏, 喜条达而恶抑郁,
能调畅气机, 而脾胃为气机运化升降的枢纽, 故
脾胃的受纳运化、 气机升降功能的正常皆有赖于
肝气是否疏泄条畅。 若肝气郁结, 肝气犯脾, 脾
胃失运, 气机升降失常, 则致胃脘胀满而疼痛。
而疼痛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亦会加重患者的心
理负担甚至导致焦虑、 抑郁状态的产生。
2.2.2 龚廷贤主张调和肝经气机 龚廷贤常认为
胃脘痛多与肝有关, 其在 《济世全书》 中提出:
“夫胃脘痛, 素有顽痰死血, 或因恼怒气滞。” 胃
脘痛之病机多与气滞、 血瘀相关, 而肝郁失于疏
泄更是病机关键, 故龚氏在辨治胃脘痛等身心疾
病时多选用能够调和气机的肝经药物。 此外, 龚
氏在 《济世全书》 还提到: “是气则顺之, 是血则
散之。” 因此其针对气滞血瘀之胃脘痛常选用香
附、 木香、 枳壳等理气之品, 并佐以川芎、 五灵
脂等活血化瘀药物[17]。
可知, 旴江医家在治疗身心疾病时, 常针对
肝胃不和, 气机不利的病机变化, 以调和肝经气
机为大法, 气血兼顾, 着重恢复人体气机调和。
若肝气舒则气血调达, 五脏和顺, 不仅疾病症状
改善明显, 不良情绪亦可得到明显舒缓。
2.3 清热化痰醒神为主, 兼顾清晕消食
2.3.1 黄宫绣之清热泻火、 消食导痰 黄宫绣认
为情志病中大笑一症多为情绪不宁, 心神被扰,
心火旺盛所致, 并且常夹杂湿邪、 食滞、 痰饮等
病理产物, 导致心火偏亢, 虚实夹杂, 影响心主
神明的正常生理功能; 且心在志为喜, 五行主火,
而肝五行主木, 心病及肝, 即子病犯母, 肝失疏
泄, 气机失调, 亦会影响情志, 加重病情。 故黄
氏以清除病理产物为方向, 以清热泻火、 消食导
痰为治法, 用药时也多选用归心经药为主, 恢复
患者神志[18]。
2.3.2 龚廷贤之清晕化痰、 祛痰、 导痰 龚廷贤
认为, 情志改变最易影响气机调达, 气郁日久则
生痰, 痰气上逆, 上蒙清窍, 痰蒙心神, 故可导
致眩晕、 头痛等身心证候。 龚廷贤认为痰当属眩
晕病的关键病理要素, 故倡导从痰论治眩晕, 认
为治疗眩晕疾病应 “尤当审谛, 先理痰气, 次随
证治”。 并且龚氏自创清晕化痰汤为治眩主方, 辨
证用药喜用陈皮、 半夏、 茯苓、 南星等祛痰之品,
常配伍天麻等药物平肝潜阳, 息风止眩, 这对后
世医家根据清热化痰醒神思路来治疗眩晕等身心
疾病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影响[19]。
旴江医家认识到痰、 火等病理因素对心神、
脑窍的影响, 以祛除病理产物为前提, 恢复患者
的神志功能为路径, 并以清热化痰, 醒神开窍为
治法, 给予临床许多启发与思考。
3 身心疾病的预防与调护
情志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复发, 如抑郁症、
焦虑症、 失眠等身心疾病, 病情反复, 预后不佳。
因此, 旴江医家提倡预防调护身心疾病, 而中医“治未病” 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外延发展恰好能够为
身心疾病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理念指导, 主要可
归纳为饮食调护、 情绪调护两个方面。
3.1 前期阶段以饮食调护为要 养生保健作为我
国中医药的传统优势, 在旴江各家医籍中可见大
量关于养生保健、 长寿调护的学术观点阐述, 旴
江医家更是共同强调饮食调节、 顾护脾胃对于身
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黄宫绣在其著作 《本草求真》 中, 记载了大
量药食同源、 药食同用的药物, 并且其尤重体质
与药食宜忌, 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疾病状况, 有
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特征的药食食谱[20]。
龚廷贤在 《寿世保元·老人》 篇中提到:“年老之人,当饮温暖而戒寒凉, 食细软而远生硬
……四时宜制健脾益气补养之药。” 可见龚廷贤高
度认同脾胃为运化之本、 气血之源, 并在生活中
多选取健脾益气, 养胃和中的药食物以延年益
寿[21]。 其深受李东垣 “欲实元气, 当调脾胃” 的
学术观点影响, 总结出一套饮食调护脾胃的方法,
创制出多种健脾益胃, 药食结合的养生保健方,
至今仍有重要的开发与应用价值[22]。
3.2 后期阶段以情绪调护为要 不良情绪、 不良
个性及不良行为等不良心理因素均是导致身心疾
病发生的三大要素, 身心疾病已成为现代一种严
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23]。
3.2.1 情绪预后以调神 旴江医家对五脏系统有
着深入的了解, 认为肝、 脾、 肾对机体身心的影
响很大, 并主张情志因素对于五脏功能的影响,
其中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在情志调和
中更是关键。 肝主疏泄, 可调达气机运行, 故肝
也更易受到情绪波动而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 另
外,“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神志变化也
可直接影响心神, 而心神受损又可持续加重病情。
因此旴江医家在预后阶段也不忘调护患者的情绪
问题。
3.2.2 情绪调怡以畅神 中医讲究怡情以畅神,
龚廷贤对于机体尤其注重情绪调护, 如 “摄神”
“调神” “养性” “养心” 等多个方面, 主张通过
情志调节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进而获得阴阳
平衡的健康体质。 如龚廷贤提倡人要保持欢畅的
心情, 其在 《寿世保元·延年良箴》 中提到诸多
怡情畅神、 有利于情绪调护的方法, 如 “诗书悦
心, 山林逸兴, 可以延年”。 龚廷贤认为人们可以
通过阅读诗书、 游山玩水等方式来保持情志舒畅,
调养心神, 从而养神健形、 调畅气机, 达到形气
神三者统一的 “天人合一” 状态, 进而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24]。 可见, 调护情绪能够保持心神舒畅、
气血调和, 促进脏腑气机平和、 神情安稳, 促使
身心疾病积极向愈, 防止病情反复发作, 对于身
心疾病的预后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5]。
4 小结
情志疾病的症状复杂, 且病因病机变化多样,
常规治疗的预后效果不佳且容易反复。 通过分析
旴江医家身心疾病的证治思想, 其诊断以情志、
体质因素为基准, 并根据患者体质类型的不同,
在临证上以扶正祛邪, 舒肝理脾, 调护七情为主
要治则, 采取健脾益胃补肾、 疏肝理气解郁、 清
热化痰醒神等主要治法, 在疾病后期仍不忘调护
饮食及情绪, 最终发挥出中医的特色优势及显著
疗效。
通过对旴江医家身心疾病的相关病因病机等
理论的阐释与证治思想总结, 能够丰富中医学情
志理论体系, 促进中医治疗身心疾病的科学研究,
并以此进一步推广中医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娥, 郭健. 老年人身心疾病25例临床分析与思
考 [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903-1904.
[2] 陈玉英. 中医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30(13): 219-221.
[3] 邹来勇, 陈建章, 喻国华. 旴江医家黄宫绣学术形成
及其思想价值探讨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3): 689-690.
[4] 孙旭海, 薛崇成, 杨秋莉. 《金匮要略》 对于身心疾
病的朴素认识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9):665-666.
[5] 金爱军, 李宗花, 张冰雪.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
理研究进展 [J]. 吉林医学,2013,34(13): 2617-2619.
[8] 苟文伊. 消渴郁证的身心同治 [J]. 临床医药文献电
子杂志,2018,5(21):5-6.
[7] 刘春援. 《灵枢·通天》 禀赋理论与身心疾病的相关研究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2(6):1-3.
[8] 陈丽娟, 文颖娟. 旴江医家黄宫绣学术特色探析
[J]. 中医学报,2022,37(11):2357-2361.
[9] 李励辉, 刘红宁, 林色奇. 旴江医家龚廷贤头痛辨治
经验浅谈 [J]. 江西中医药,2022,53(1):3-6.
[10] 张岩, 王曦鹏, 秦芳芳, 等. 从肾藏志理论与身心疾病关系探讨金匮肾气汤在老年慢性病中的应用
[J]. 环球中医药, 2022,15(6):1065-1069.
[11] 胡晓菁, 张明. 古代医家龚廷贤辨析情志疾病之病
因病机探析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4):89-91.
[12] 赵晓霞.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龚廷贤治疗脾胃病的用
药规律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1 (11):71-73,86.
[13] 张郝青, 熊延熙, 黄勇进, 等. 谈旴江医家危亦林
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40(3):22-25.
[14] 王慧敏, 肖莉, 徐春娟. 李铎 《医案偶存》 的脾胃思想探析 [J]. 江西中医药, 2019,50(11): 10-11, 33.
[15] 周佳, 潘文, 陈学林. 七情学说在妇女身心疾病防
治中的应用 [J]. 新中医,2013,45(10):158-159.
[16] 汪莉. 关于中医内科脾胃病身心治疗的观察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7(20):33.
[17] 赵佳雄, 崔粲, 孙文潇, 等. 旴江医家龚廷贤辨治
胃脘痛特色探微 [J]. 江西中医药, 2021,52(9):
1-5.
[18] 邱义勇, 李丛. 黄宫绣情志病医案二则 [J]. 江西
中医药,2020,51(4):15-16.
[19] 王禄. 龚廷贤治疗眩晕经验 [J]. 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 2002(8): 622-623.
[20] 夏循礼. 黄宫绣 《本草求真》 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
究 [J]. 中医研究,2014, 27(2):64-68.
[21] 朱海燕, 赵永红, 吴沁雯, 等. 龚廷贤防治老年病
药食同源类方药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
[J]. 亚太传统医药,2023, 19(3): 157-162.
[22] 何晓晖, 葛来安. 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述略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1-3,10.
[23] 王晓明, 李军涛, 王艳, 等. 失眠诱发身心疾病相
关危险性分析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553-554.
[24] 孙梦瑶, 蔡志仙, 章文春, 等.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
体生命观对 《寿世保元》 养生要点探析 [J]. 中华
中医药杂志,2022,37(6):3014-3017.
[25] 刘晓庄. 良相与良医: 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以
王安石与龚廷贤为例 [J]. 江西中医药,2023, 54(5):1-4
(本文刊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