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千言1, 2,章莹 2,徐小港1, 2,张清源1, 2,刘虹1, 2,肖瑶 3,章德林1, 2
( 1.江西中医药大学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3.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目的:整理旴江医派研究文献,探究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
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2004年1月1日-2024年5月13日收录的旴江医派研究
文献;采用EndNoteX9软件管理文献,选取Excel2019软件对发文量、期刊进行频次统计;采用VOS
viewer1.6.26软件对作者、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利用CiteSpace6.3.R1软件进行机构、关键词聚类、时
间线和突现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1 024篇,发文量总体呈曲线上升趋势,2020年发文量最高
(96篇);纳入1 504名作者,形成13支研究团队;纳入文献涉及219个机构,形成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
核心的多机构合作研究局面;1 024篇文献来自167种期刊,其中《江西中医药》是刊载量最高的期刊;
共涉及564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有“龚廷贤”“喻嘉言”“万全”“陈自明”“学术思想”“地域医学”“旴江医家”“旴江喉科流派”“养生”等。结论:旴江医派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聚
焦在对旴江医家、医籍的学术思想凝练,中药炮制、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将是今后研究前沿方向。
关键词:旴江医派;VOSviewer;CiteSpace;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
旴江医派是我国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与安徽新安医派、江苏孟河医派、广东岭南医派齐
名
[1]。旴江医派医籍卷帙浩繁,为中医繁荣昌盛作出重
要贡献[2-4]。近年来,旴江医派相关研究日益增加[5-7]。
多位学者对旴江医派的发展历史、医家医籍、学术思
想、医疗技术、方药成就等展开深入研究[8],但缺乏宏
观视角的整合梳理。本研究借助VOSviewer1.6.26和
CiteSpace6.3.R1软件对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发
展脉络、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该领
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
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
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收录的旴江医
派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24年5月
13日,以CNKI为例,检索式:SU=(旴江医派+旴江+旴
江医学+建昌帮+樟树帮+龚廷贤+陈自明+龚居中+席弘+
危亦林+范叔清+李梴+喻嘉言+万全+龚信+黄石屏+黄
宫绣+谢星焕+曾鼎+涂绅+陈当务)。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主题为旴江医派;②文献类型
为期刊文献;③研究内容涵盖名医经验总结、学术思
想归纳、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炮制。
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文献仅纳入最早的1篇;
②指南、专家共识、会议论文、成果报告、新闻、科
普宣传;③年份、作者、发文单位、关键词、摘要等
信息不全文献。
1.3 数据处理
对发表期刊、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规范化处
理,如将“中国医药学报”规范为“中华中医药杂
志”“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统
一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喻嘉言”“喻昌”统一为
“喻嘉言”。
1.4 数据分析
采用EndNoteX9软件对文献进行去重,由2名研
究者独立进行初筛,之后全文通读复筛,并交叉核对,若遇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判断。将筛选后的文献
导出为ris格式文件,导入VOSviewer1.6.26软件生成
关键词、作者共现网络。利用CiteSpace6.3.R1软件进
行机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和突现分析。采用
Excel2019软件对旴江医派研究年发文量、期刊进行频
次统计,并通过描述性语言分析规律。
VOSviewer1.6.26软件参数设置:作者发文阈值设为5,
关键词阈值设为10;CiteSpace6.3.R1软件参数设置:
时间分区为2004年1月-2024年5月,时间切片为1
年;网络配置功能“Network configuration”选择为机
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阈值Top N设置
为50;运行环境下设置Top N值50;勾选剪裁方式为
“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选项,其余参数为软件默认设置。
2 结果
初检获得文献5 801篇,其中CNKI 1 503篇、万
方数据1 771篇、VIP 1 254篇、SinoMed 1 273篇,去重、筛选后纳入文献1 024篇。
2.1 发文时间分布
发文量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领域研究热度。旴江
医派研究发文时间分布见图1,旴江医派研究年发文量
总体呈曲线上升趋势,出现4次发文高峰,分别为2009年
(35篇)、2012年(48篇)、2015年(74篇)和2020年
(96篇)。2004-2011年关于旴江医派研究发文量较少;
自2012年以来,各年度发文量曲线式增加。医院与高
校发文趋势相近,其中高校发文量最高,占77.83%;
医院发文量次之,占18.75%。

图1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发文时间分布
2.2 作者合作分析
本研究共涉及作者1 504位,设置作者最小发文阈
值为5,以发文量为依据统计排名前10位作者见表1。
采用VOSviewer1.6.26软件绘制作者共现网络,见图2,
包含88个节点、13个簇团、连线231条,总关联强度
为918。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88位,已形成8支研究团
队,各团队代表作者分别为谢强、徐春娟、黄冰林、李丛、何晓晖、邹来勇、章德林和宋济。尽管各团队发文量较多,合作较为紧密;但合作仍需加强。
表1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高发文作者(前10位)


注: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表示作者间合作关系;相同颜色表示同一研究团队
图2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网络
2.3 研究机构
涉及机构219个,机构共现网络见图3,图中有
219个节点、20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8 6。发文量
前3位机构分别为江西中医药大学(418篇)、江西中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88篇)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院(42篇)。前10位发文机构见表2。旴江医派重点研
究单位仍集中于旴江医派发源地江西省,且形成以江
西中医药大学为核心、全国多所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
局面。

注:字体越大表示机构发文量越多;连线越粗表示机构间合作关系越强
图3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机构网络
表2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高发文机构(前10位)

2.4 期刊来源分析
经统计,近20年旴江医派研究发表期刊167种,
主题涉及中医学、中药学、教育学、图书情报学、历史学、伦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发文量前10位期
刊见表3,前3位期刊分别为《江西中医药》(248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81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34篇),复合影响因子>4的期刊有5种,共
发文23篇,占2.25%。
表3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高发文期刊(前10位)

2.5 关键词
2.5.1 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亦是研究热点
的重要指征。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4,包含节点60个、
簇团9个、连线402条,关联强度为1 712,本领域以
“旴江医学”为焦点,关键词包括“龚廷贤”“喻嘉言”“万全”“陈自明”“学术思想”“地域医学”“旴江医家”
“旴江喉科流派”“养生”等,根据高频关键词可知:
①热点研究医家:龚廷贤、喻嘉言、万全、危亦林、
陈自明和龚居中等;②热点研究医籍:《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世医得效方》《寓意草》《妇人大全良方》
《医门法律》《福寿丹书》等;③热点研究学科:五官
科、妇科、针灸科、儿科、脾胃科和养生学等;④热
点研究类型:学术思想凝练、名医经验总结、用药规
律分析等。

注: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连线表示关键词间共现强度
图4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2.5.2 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有助于发现领域相关研究分布
情况。关键词聚类分析见图5,得到聚类8个,聚类
模块值Q=0.523 7,表明该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850 5,表明该聚类网络同质性高,关键词间
联系紧密,聚类分析结果合理。关键词聚类信息见表4,
#0、#2、#3、#6为对旴江名医临床用药、传世医著
研究;#1反映旴江喉科学术繁荣,且多见领军人物;
#4可见江西药帮为旴江医派研究贡献力量;#5表明
本领域研究涉及江西地方医学史和抚河流域时空分
布,涵盖旴江医派的溯源寻流;#6立足导引角度凝
练旴江医家龚居中的摄生思想;#7反映学者对旴江
医派治疗技术、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及传承创新的思
考与探究。

注:不同色块表示不同聚类,聚类号越小表示聚类越大
图5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
表4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信息
2.5.3 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见图6,直观地展现出各聚类的
研究时间跨度,可厘清近年旴江医派研究发展脉络:
①#0、#1、#2、#3贯穿时间线,表明旴江医派主题研
究备受学者青睐;②2004-2014年,为喻嘉言、龚廷
贤、万全、危亦林、陈自明、龚居中等医家经验研究
及学术著作研究,涉及医籍《医学入门》《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寓意草》《幼科发挥》等,涵盖内、外、
妇、儿等多学科;③#4时间跨度起始于2010年,表明
以建昌帮为主题的研究随2010年熟地黄、天麻、香
附、何首乌等中药材炮制研究逐渐兴起,涉及煨、炆
等炮制方法广泛应用;④2015-2024年,出现治未
病、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等技术和健康管理研究。

注:节点越大、文献越多,表示所得聚类领域越重要
图6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2.5.4 突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可明确某一时段内研究重点
与热点、研究主题分布及预测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前20位突现词见图7,可分为4类:①“喻嘉言”
“万全”“陈自明”“龚居中”“危亦林”“黄宫绣”6位
旴江医家研究贯穿始终,尤其以“喻嘉言”(2004
2010年,15.89)与“万全”(2005-2011年,12.72)
医家专题研究热度高;②2004-2019年热点突现词包
括“万全”“龚居中”“危亦林”“福寿丹书”“幼科发
挥”“学术思想”“地方医学”,表明此阶段旴江医派研
究主要聚焦在传统医家、医籍学术思想凝练研究;③
2020-2024年,“建昌帮”(江西药帮)研究热度高,
尤其集中于建昌帮姜天麻特色炮制研究及其他道地中
药炮制工艺研究;④2021-2024年,突现词包括“用
药规律”“数据挖掘”,为旴江医派研究重点与热点,
也是该领域研究前沿。

注:“Begin”和“End”分别表示关键词突现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Strength”是关键词突现强度,强度越高影响力越大
图7 2004-2024年旴江医派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3.1 研究现状
2004-2024年,旴江医派年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
升趋势,年均发文量为50篇,尤其是2009、2012、
2015和2020年4个发文高峰年,分别对应旴江医派研
究历程4个重要事件:2008年,江西省卫生厅将旴江医
学研究纳入中医药重点科研计划项目;2013年,江西
中医药大学成立“旴江医学研究会”,并在校科研基金
设立研究专项;2014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推出
“旴江医学”专栏;2016年,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成立国家级项目“旴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可见,
旴江医派研究蓬勃发展离不开江西省政府、江西中医
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资助与支持,更
离不开旴江医派研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旴江医派研究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8
支研究团队,高产作者有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徐春娟等。虽然各支学术队伍
队内合作甚为紧密,但研究成员较为固定。就研究机
构而言,旴江医派研究已辐射至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
涵盖山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
大学等;研究单位涉及高校、医院、药企、政府、学
会、期刊社等。然而,旴江医派研究主力仍为江西籍
学者,江西省科研机构占据多数,形成以江西中医药
大学为核心研究基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
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协同发展的研究局面,呈现明
显地域性。
3.2 研究热点
分析关键词可发现,本领域研究热点体现在3个方
面:①旴江医家研究:关于喻嘉言、万全、陈自明、
龚居中、危亦林、黄宫绣、龚廷贤等旴江医家研究热
度较高,其思想内涵、临证经验对后世中医药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由此吸引大批学者对旴江医家学术思想
凝练、名医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分析等。②旴江医籍
研究:《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世医得效方》《寓意
草》《妇人大全良方》《医门法律》《福寿丹书》等为热
门研究医籍,承载旴江名家上至对四大经典的学术阐
发,下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及养生等学科
的防治论述,内容丰富实用,可为现代临床与健康管
理提供参考。③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可起到矫味、
引经、改变药性和降低药物毒性等效果,是医家遣方
用药的前提。近几年,“建昌帮”研究热度高,分别在
饮片工艺优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炮制原理阐释等
方面展开深入探索[9-10],尤其聚焦煨、炆、炒、炙、蒸
等特色炮制方法研究,涉及道地药材熟地黄、天麻、
香附、何首乌等。
3.3 研究趋势
3.3.1 以政策为导向营造守正创新学术环境
政策颁布与文件出台可引导、激励各方参与到特
定领域研究中。因而,要推动旴江医派研究取得新进
展、新突破,需引起各层领导和部门重视,应以完善
政策与机制为抓手,定期开展知识教育和培训活动,
合理增添科研经费划拨,搭建深度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有利于旴江医派研究的学术发展环境。此外,守正
创新是永葆旴江医派研究活力的重要内涵,一方面,
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当建立自身学术特色,保持
扬弃的治学精神,不可过分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学
者要敢于突破原有研究范畴,跳出舒适圈,提出新见
地,构建新概念,创立新学说,借助和结合现代科学
技术开展更具深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由文献走向学
术,由学术走向发现,由发现走向创新[11]。
3.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旴江医派研究的实施者,也是实现领域发
展的重要支撑[12]。关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提倡施行4
点举措:①各团队领军人物应主动作为担当起旴江医
派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重任,提升成果转化的自觉
性和责任意识;②青年人是研究发展的中坚力量,资
深专家可通过“传帮带”方式授予经验智慧,着力培
养后备人才和年轻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③吸纳更多学科专业与旴江医派交叉渗透的科研工作
者投入研究,尤其引进从事文化传播、健康管理、人
工智能、中药制剂、循证医学方向的优秀人才;④打
破学术壁垒,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研
究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互学互鉴、互利互惠的流
派知识网络,有助于更好地共享和传承中医学术流派
知识。
3.3.3 扩充多元化学术研究视角
学术流派想要经久不衰,研究角度应多元化,本
领域研究可考虑从5个方面优化:①深刻理解与把握旴
江医派学术传承思想,不可凭一人特色之偏而赅旴江
医派学义之全,更不能人为夸大个别经验之说;②据
考证,西汉迄民国旴江流域有医药家2016人、医籍
815种[13],除众所周知的旴江名家外,仍有繁多的医药
家经验与著作值得挖掘与推敲;③鼓励不同地域医派
碰撞与交融,从成才背景、学术观点、经典论著出发,
选择同时代(同专科)而不同流派医家进行比较,探
索其学术内涵的同质性和差别性;④旴江医家注重医
德修养与教育,故梳理旴江医派德育资料有利于丰富
该领域研究内容,亦为当代医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⑤旴江医派研究应为居民健康需求服务,建议着力挖
掘领域内独到的养生方术,选择有疗效的优势病种开
发保健汤剂。
3.3.4 发掘“两帮”炮制机理
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药(道地药材)
与地域性医学(临床治疗)的学术发展[14]。旴江流域
地貌齐全、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土壤肥沃,药质上
佳,为旴江医家杏林济世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也造就
“江西药帮”——位于旴江上、下游的建昌帮和樟树
帮。随着旴江医派研究的深入发展,作为当中重要一
环的“江西药帮”理应发挥自身优势,与现代科学技
术相结合[15],特别要结合生物转化、肠吸收转运、药
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新方法,利用好现代
光谱、色谱、波谱、生物分析、色谱联用等先进技术,
依靠智能分析仪器,使中药成分更明确化、中药炮制
机理更深入化、中药质量更标准化。
3.3.5 信息化和可视化助力旴江医派现代化发展
旴江医派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名家辈出,学术
繁荣,衍生出浩如烟海的古籍著作,较大程度地丰富
中医药学宝库,但也出现新问题——如何准确、高效
地获取蕴含价值的隐性知识。信息技术为中医流派发
展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分别在中医证候规律探究、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药药性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好应
用
[16-18]。与此同时,不论是从关键词时间线或突现词,
均能洞察到数据挖掘是旴江医派研究新热点,也是今
后研究趋势。因此,相关研究者应把握当前发展时机,
借助数据融合、挖掘分析、网络药理、文献计量、贝
叶斯网络、机器学习等计算方法,挖掘本领域研究潜
在规律或药效机制,实现数理与文献优势互补,为旴
江医派研究、临床疾病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多元
化思维。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
VOSviewer1.6.26软件和CiteSpace6.3.R1软件对国内
近年旴江医派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年来旴江
医派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对旴江医家、医籍学术思想
凝练,中药炮制、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等为研究前沿
方向。期待今后以政策为导向营造学术环境,加强人
才队伍建设,鼓励更多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交流
合作,在守正创新中开展高水平科研,扩充多元化研
究视角,发掘“江西药帮”炮制机理,实现文献信息
化和可视化。
参考文献
[1] 徐春娟,何晓晖,陈荣,等.旴江医学文化探源[J].中医杂志,2014,
55(10):893-895.
[2] 徐春娟,裴丽,陈荣,等.试析旴江医学的国际影响[J].中医杂志,
2013,54(4):273-276.
[3] 徐春娟,陈建章,陈荣,等.试论旴江医学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85-986.
[4] 周步高,何晓晖,潘源乐,等.试论旴江医学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和价
值[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3):1254-1257.
[5] 朱汉民.李觏旴江学统的宋学旨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3,60(4):27-35.
[6] 李丛,赖微微,张雯.旴江医籍《证治要义》儿科食疗特色[J].中华中医
药杂志,2020,35(10):4901-4903.
[7] 袁莉蓉,黄冰林,谢强,等.旴江“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机理探
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8):1127-1129.
[8] 何晓晖,等.旴江医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
[9] 陈雨迅,徐万爱,吴静雨,等.基于HS-GC-MS分析建昌帮特色姜制星朴
片炮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
30(20):127-134.
[10] 叶先文,夏澜婷,张金莲,等.基于UPLC-Q-TOF-MS/MS“建昌帮”煨附片
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9):2159-2164.
[11] 王永炎,范逸品.文明互鉴背景下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
新[J].中医杂志,2024,65(1):2-5.
[12] 王崴,刘宇舸,关晨,等.中医药人才发展现状与人才政策实施效果探
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6):1901-1913.
[13] 谢强,章德林,谢萌,等.江医派志略(续九·明代上)[J].江西中医
药,2020,51(5):3-18.
[14] 代玄烨,陈丽云.从文献的整理看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J].中医文献
杂志,2021,39(1):44-47.
[15] 钟凌云,龚千锋,杨明,等.传统炮制技术流派特点及发展[J].中国中
药杂志,2013,38(19):3405-3408.
[16] 徐小港,徐义峰,王钰,等.旴江医家龚廷贤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及作
用机制探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4):650-657.
[17] 沈丹丹,喻文球,邓思巧,等.旴江医学外科、皮肤科学术体系及其传
承与发展[J].中医药通报,2024,23(5):1-3.
[18] 周颖,钟凌云,罗红兵,等.基于UPLC-MS/MS探讨“建昌帮”阴附片、
阳附片、淡附片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差异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3,
48(23):6387-6395.
(本文刊于《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5年第4期)